刘德润教授纵论“孔子与《论语》”

发布时间:2017-12-18浏览次数:1117

20171214日下午一点半,上外博士沙龙第283期讲座于虹口校区图书馆604教室顺利举行,博沙邀请到刘德润教授带来一场时长近两个小时、主题为“孔子与《论语》”的讲座,在座师生来自虹口和松江两个校区。

主讲人刘德润长期从事日本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特别是日本古典诗歌的研究与汉译;现河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同时兼任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日本文学会理事,河南省日语教学会副会长,国立大阪教育大学外国人研究员;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数百篇,如北京外国语大学日研中心《日本学研究》《东方艺术》、日本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日本《三重大学出版会》和《国际善邻协会会刊》等。

主讲人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从孔子生平入手,讲述孔子的思想及其在国内外的传播,尤其是《论语》在日本的传播,同时围绕部分章节比较两国专家的不同解释。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的鲁国,自幼跟随母亲颜氏学习周礼,历经鲁襄公、鲁昭公、鲁定公和鲁哀公四位君主。孔子本姓“子”,氏为“孔”,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这一点《礼记·檀弓》有记载“丘也,殷人也”。汉代以前,姓与氏所指有所不同,姓,别血缘,氏,别贵贱。氏是从姓中演变出来的,进入阶级社会后,同一血缘中族人逐渐被分属于不同的地位;汉代以后,姓和氏再无区分。

孔子一生追求“克己复礼”,他37岁时,鲁国国君鲁昭公被三桓驱逐至齐国,孔子决定追随鲁昭公至齐国,在齐国自己的主张也未得到重用;五年后,昭公去世,孔子回到鲁国,众多学生归其门下。然而,鲁定公时期,下克上风气日益严重,并在鲁国持续多年。孔子55岁时代理鲁国首相,同时与三桓的矛盾也到达顶点,遭到排斥,一年后带着自己的徒弟离开鲁国,辗转中原14年,游历各国,宣传自己“恢复周礼”的主张,途中几经波折,也经历过“丧家之狗,然哉然哉”的苍凉无奈,终于69岁时重回鲁国,此后致力于整理古籍,有《六经》、《春秋》流传于世。

孔子的儒家思想通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至少已有一千五百年历史;《古事记》记载,早在公元285年(三世纪的西晋)百济(今朝鲜)博士王仁就携带孔子《论语》10卷、《千字文》等书籍去了日本。东京汤岛圣堂为日本的孔庙,其建筑风格为黑色单檐歇山顶,不同于中国孔庙的重檐歇山顶式的皇家建筑风格。刘教授说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儒家思想在日本并未登上帝王级别的宝座,另一方面,东京汤岛圣堂多次失火,按照中国五行思想,将殿堂改为黑色。黑色属水,方能制止火灾再起。

刘老师特别指出,孔子是无神论者,因此孔教不是宗教,“教”一字可被理解为“教诲”;日本作家井上靖1989年发表代表作小说《孔子》,这本书从策划到出版共用20年的时间,几乎占据作家晚年的全部,为了全面了解孔子,井上靖曾4次来到孔子故乡河南。在书中,井上靖认为孔子的“仁爱”不同于宗教,具有普世价值以及拯救世界的能力,寓意人类即将拥有光明的未来。

同时主讲人分享了《论语》中一些字词的不同解释,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井上靖认为此句并非表示对时光流逝的无力感,而是展示了孔子宽广的胸怀;“三人行,必有我师”一句,日版《论语》将“行”注释为“行为”而不是“行走”,这种解释与下一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较为搭配;“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中“优”字指“有余力”而不是“优秀”等。

讲座接近尾声的时候,老师建议大家阅读多个版本的论语并进行比较,可参考南怀瑾、杨伯峻、白平等人对孔子思想的研究;刘教授认为儒学本来面目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探索的目标,并鼓励大家学好外语的同时兼顾中文,学习中文也需要“背单词”,进而结合语境探究语言背后蕴含的思想。博士沙龙第283期讲座圆满结束,大家以掌声表达对主讲人的感谢,上外博士沙龙后续将为您带来更多精彩分享,欢迎您继续关注我们!

(文/上外博士沙龙 吴林璞)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