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现代性:以政治小说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接受为例

发布时间:2017-11-21浏览次数:702

2017119日晚六点,上外博士沙龙第274期讲座于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6606会议厅成功举办。本期沙龙我们很荣幸邀请到了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外语研究》副主编杨淑华老师,为我们分享她的“翻译现代性:以政治小说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接受为例”这篇文章。杨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是翻译文学的影响与接受,翻译现代性的问题,翻译研究的文体学途径。迄今为止,杨教授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出版译注三部,其学术专著《翻译文学对中国先锋小说的叙事影响》提出了翻译文学的文化间性观和翻译现代性的文化交互性等重要学术观点。本期的讲座内容丰富,吸引了众多校内外硕博研究生和老师的参与。

讲座开始,杨教授用幽默的语言来引入,简要地介绍了她目前所研究的范围,紧接着将话题引入了本期讲座的主要内容。

本期讲座一共分为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关于现代性的定义问题,主要是查尔斯·泰勒和卡林内斯库关于现代性的两种复杂定义。泰勒提出的现代性的两种模式,一种是“科技的传统”;另一种是泰勒自己建立的,来自他自己的著作《个体的来源》。卡林内斯库在其《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一书中阐释了两种不同的现代性:作为西方文明史阶段的现代性和作为美学概念的现代性。杨教授很好地解释了两种现代性的含义,并从我们自己的现实出发更加直观地阐释明白。

第二部分是现代性和翻译的关系。现代性是以直线进化的时间意识和进步意识为主导的。现代性观念主导了西方的历史叙事,并且与传统的观念相对。但是在东方,知识的建构完全被组织在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认识论框架中。杨教授主要是从东西对比的角度阐释了现代性与翻译的关系,并以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为例,用文化的交互性来揭示翻译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第三部分主要是清末政治小说的译介和接受。这一部分中,主要是以梁启超为例,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他认识到了小说对普通民众所能产生的影响力。遇事通过翻译政治小说、创作政治小说和办报刊载政治小说及其评论,梁启超开始致力于他的政治话语实践。

第四部分主要是政治小说的现代性内涵。从中西方的国家形态入手,揭示了二者关于现代性内涵的不同。中国人对国家的概念就是天下,梁启超的政治小说开创了民族国家的想象空间和思想共同体(读者群),这一公共领域的形成便是现代性的伊始;而西方在现代性产生之后,中产阶级构成了“民间社会”,在民间社会之下的一些公共领域,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对政治进行理性的、批判性的探讨。

第五部分主要是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译介和接受,并以卢梭的《忏悔录》为例,传到中国之后对中国知识界产生的影响,有接受也有批评。卢梭那种大胆的自我暴露,以真血肉碰撞虚伪的坦诚,以自我交锋追求人格升华的勇气使得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感到惊异、喜悦和振奋;还有郁达夫和梁实秋之间发生的关于卢梭的争论。杨教授认为,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有自己的特色,是因为接受语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第六部分是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现代性内涵。主要是两个方面:(1)个人主义中反叛意识的弱化。西方的浪漫主义传到中国之后被用来反抗封建道统对人性的压制。(2)现代审美意识与传统审美的调和。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中国作家并非是要通过形式主义美学来去除中国文学厚重的政治和道德负载,从而确立艺术为艺术的资产阶级现代审美观。

讲座之后的问答环节,听众十分活跃。对于杨教授的讲座,大家踊跃提问,杨教授也和大家一起探讨“现代性”的更多现实意义。对于其中“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些内容,杨教授也很认真、耐心地作了解答。

至此本期讲座圆满结束!

博士沙龙今后会继续为大家推出更多精彩讲座,欢迎您继续关注我们!

  

  

博士沙龙期待您的参与和交流!

博沙二维码

(文/上外博士沙龙 夏晓晓)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