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沙龙第248期:大语言修辞观:修辞学学科属性及研究对象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6-12-20浏览次数:1246


20161215日晚,上外博士沙龙第248期讲座于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604会议厅成功举办。本期沙龙我们有幸请到了浙江师范大学二级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负责人傅惠钧教授,为我们分享他的“大语言修辞观:修辞学学科属性及研究对象的思考”。傅教授主要从事汉语教学与研究,重点是语法学、修辞学、语文规范化及语文教育等。本次讲座内容是他目前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本期讲座吸引了众多校内外硕博研究生和老师参与。

讲座开始,傅教授简要介绍了他目前所从事的修辞史研究的源起:是个人研究兴趣的回归。紧接着他指出修辞史研究必须从修辞学本体入手,将话题引入讲座的主体内容。

第一部分“语言 言语:学科归属及其局限”,介绍了修辞学研究受索绪尔学说的影响而形成的关于学科属性的几种主要观点及其存在的不足。国外较有影响的观点是区分语言的修辞学与言语的修辞学,并认为这两种研究可以并行不悖,各自从不同的视角建立起修辞学的研究范式,我国修辞学界以上外王德春先生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对此有积极的响应;而在我国,更有影响力的观点是一种非此即彼的认定,或认为修辞学属于语言学,或认为修辞学属于言语学,形成对立的看法。傅教授认为,无论是区分语言的修辞学与言语的修辞学,还是认定修辞学属于语言学或言语学,从修辞学所应承担的任务来看,都有其局限性,无法做到全面、深入。

第二部分“言语活动:学科对象的重新定位”。鉴于“语言修辞学”或“言语修辞学”在研究对象方面存在的欠缺,傅教授认为,修辞学的研究应该以语言和言语的上位概念“言语活动”为对象。他从当代科学研究由分析逐渐走向综合的整体趋势和修辞研究的学科任务这两个角度,说明修辞学将言语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建立起“大语言”修辞观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傅教授认为,在这种研究范式中,不仅传统的语言修辞学和言语修辞学应得到有效的整合和进一步的拓展,语法学、词汇学等相关学科研究中涉及语言资源修辞分化的内容,都应得到重视并纳入整合研究的视野。

基于以上有关修辞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的认识,傅教授在讲座的第三部分“修辞旨意符号化: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重新定位了修辞学研究的基础与核心内容,提出“修辞旨意”“修辞符号”及其相关的“修辞形式”与“修辞意义”一组全新的概念。傅教授用生动的例子阐释了这些概念的本质内涵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修辞的过程,实质就是修辞旨意符号化的过程,或曰将修辞旨意转化为修辞符号的过程,修辞的要义正蕴含于这个过程之中。”

讲座后的问答环节,听众提问十分踊跃。对于“是‘言语活动’还是‘语言活动’,傅教授认为这不仅是对“Langage”一词的翻译版本问题,也蕴含了译者本身对这个概念的不同理解。对于“陈望道先生是否受到言语和语言这种区分的影响”,傅教授认为,虽然陈先生没有明确指出,但他的思想中确实体现了类似的区分,特别是他关于“形式与内容”的观点,反映了他的修辞学思想并未受索著语言或言语的局限,具体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傅教授还对修辞学的学科地位、研究重点等问题耐心地做了解答。

至此本期讲座圆满结束。博士沙龙今后会继续为大家推出更多精彩讲座,欢迎您继续关注我们!


博士沙龙期待您的参与和交流!

(文/上外博士沙龙 沈敏琰)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