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沙龙第22期静湖读书会:当代语言类型学究竟在研究什么?

发布时间:2016-11-11浏览次数:965


20161031日晚上六点,博士沙龙第22期静湖读书会在我校松江校区4314教室举行。本期邀请到的嘉宾是我校语言研究院2016级硕士生叶子同学。叶同学本科期间就读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从大二开始热衷于保护其母语吴语上海市区方言,接触语言学后对本体研究产生兴趣,遂保研进入我校语言研究院外应专业。

叶同学首先带大家回顾了公认的语言类型学的两个时期——古典类型学和现代类型学。为了使没有任何类型学基础的同学感到不陌生,读书会从大家熟悉的关于类型学的论断“日语是粘着语”“汉语是孤立语”等展开。叶同学告诉同学们,古典类型学的研究对象是形态,任务是给世界上的语言分类。此外,叶同学还指出传统分类方法的缺陷——忽略语言内部异质性、无法比较每个分类内部的各个语种、语言学家根据自己印象式的判断或临时枚举一些例子或标准来归类等。叶同学结合理工科的例子,向同学们展示了科学的分类方法。随后叶同学向同学们介绍现代类型学,指出语序是现代类型重点研究对象,在这个时期形成了一整套看似很完美的操作程序。但叶同学也指出了这个时期的一些问题,比如所谓的跨语言共性只是一种统计倾向性;比如这个时期提出的许多繁复的解释本质上仍属于形式解释,而不是因果解释,即不符合实证研究中建立因果关系的必要条件;比如由于语言是个复杂系统因此难以做精确的预测等。因此,叶子同学认为在实际研究中,如果不好找因果关系,不如只描写和归纳,不去解释。

随后,他提出“古典”“现代”“当代”三分的类型学史分期模式,指出当代类型学主要研究对象为语义语用范畴及其在各个语种中的形式编码,当代类型学的主要研究目标在于完善类型学的理论基础,构建各个范畴的语义模型,并探寻多样性、罕见性现象,以拓展描写框架适用的普遍性,给各个语言现象找到准确的定位。当代类型学家的工作之一就是去完善理论基础。叶同学特别指出,需要注意的是,类型学三个时期的范式转换不是一种彻底的颠覆,而是如层次般堆叠,目前仍有学者在从事分类或寻找和解释语言共性的工作。

最后,他指出当代类型学是许许多多研究者通力合作拼凑起来的成果,已有大量关于个体范畴的专著反映了这些成就,但缺乏一个统一的框架。叶同学认为Dixon的三卷本是到目前为止凭借个人之力做得最好的成果,但书的章节在内容编排上仍存在章节主题分合混乱、全书行文线索不明确、关于田野调查与跨语言比较的技术手段介绍太少等问题。

临近结尾时,叶同学结合自身经历提出了给语言学新生的三条建议:先读教科书而不是所谓的经典原著;尽早接触英语文献;以及为自己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希望以后能够再听到他精彩的介绍,也期待与大家相约下一期静湖读书会!



(编辑 上外博士沙龙 李华)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