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屏教授作客第98期博士沙龙探讨乔伊斯的小说艺术和人文精神

发布时间:2013-04-18浏览次数:580

李维屏教授作客第98期博士沙龙

探讨乔伊斯的小说艺术和人文精神

仲春时节,暖风徐徐,裹挟夏日清韵,亦吹扬起求知的热忱。4月16日晚,上外逸夫图书馆604教室座无虚席,各方老师与学子们如期相约第98期博士沙龙,共同跟随我校博士生导师、知名乔学专家李维屏教授踏足爱尔兰,游历都柏林,聆听乔伊斯。

讲座伊始,李老师提纲挈领地介绍了乔伊斯的生平、创作轨迹、几部重要作品和他在现代主义大画卷上的中心地位,也介绍了与他比肩的几位文坛巨擘(如艾略特和庞德)。他提到,乔伊斯早期创作的《都柏林人》(Dubliners, 1914)自成一体,结构严谨,达到了背景、主题、技巧和语体上的和谐统一;而《青年艺术家的肖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1916)这部半自传体小说,则体现了早期现代主义的鲜明特征,如淡化情节、心理节奏中的一张一弛、语体节奏内自然与现实的相互交织、形象节奏里动与静的更迭交替。

而后,李老师基于《尤利西斯》(Ulysses, 1922)和《芬尼根的苏醒》(Finnegans Wake, 1939)两部力作,重点、集中地阐明了乔伊斯的小说艺术。援引英国文学评论家Malcolm Bradbury的评论,“乔伊斯似乎最出色地代表了对未知的艺术领域进行现代的、反抗性的和离经叛道的探索的神话”,李老师如是归纳:乔伊斯是爱尔兰的民族英雄,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现代世界文坛的爱因斯坦。

谈及《尤利西斯》,李老师参照艾略特的观点,认为《尤利西斯》是对现代主义精神的演示,具体说来表现在五个方面:它彰显了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巧妙结合;作品反映了现代主义作家的价值取向(镜头对准了街头巷尾的平民,关怀普通人);作品体现了创作焦点从物质世界向精神领域的重大转折(梦呓与写实的混合);小说展示了现代主义作家全新的时空观念(空间并置重叠和错位,时空蒙太奇手法);小说汇集了20世纪几乎所有的新潮艺术和尖端技巧(融合立体主义、印象主义的元素)。

说到《芬尼根的苏醒》,基于乔学领域的专家William York Tindall和后现代主义学者Ihab Hassan的研究,李老师认为该作是对后现代小说艺术的预演,它标志着小说从反映论向本体论的转折,体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现代主义向以语言为中心的后现代主义的转折,既是小说形式的极限,也是令人无法走出的迷宫。

李老师从四个层面总结了乔伊斯小说的艺术特征:反映了从现实主义转向现代主义继而又向后现代主义过渡的演变过程;在艺术形式和文理叙事上呈现出不断朦胧化的过程;体现了时间、意识和技巧三位一体的艺术原则;显示了以小见大、以微观反映宏观的艺术原则。

关于乔伊斯的人文精神,李老师从他的人文素质(一位多语种跨学科的通才)、国际视野(全球理念与本土观念的完美演绎)、执着精神(经济窘迫与身体耗损下的艰苦卓绝)和创新意识(“烧焦政策”)四个方面做了详尽阐释。李老师也借此砥砺在场听众在学术征途中彰显笃定与坚毅,沉潜书海,采荇采芝,做到“点上突破,面上开花”。

李维屏教授将自己攀爬学术巅峰的途中见闻如数家珍地分享,悠悠三十载的深刻思索与执著书写,让在场听众有幸透过他手中的那支万花筒,窥见现代主义文坛的灿烂千阳。(上外博士沙龙工作坊)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