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期上外博士沙龙:让翻译教学测试名符其实

发布时间:2013-05-02浏览次数:1041

第99期上外博士沙龙:让翻译教学测试名符其实

4月22日晚,上海外国语大学第99期博士沙龙在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604会议室顺利举行。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翻译系硕士生导师肖维青和大家分享了翻译教学测试的研究成果,并总结了多年的学术研究心得。肖老师不时结合切身的教学经验,又风趣幽默、亲切自然,让短短两个小时的讲座变成了一场结合学术与人生的课堂。

 

国内外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

肖老师首先回顾了国内外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引入翻译测试教学的重要性。国内翻译研究始于对译文的评介,由此产生了翻译批评研究。随后,80年代中后期以Nida为代表的各翻译理论学派试图将翻译研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而指导实践。现在,国外学者已将视角转向描写翻译研究,开始把翻译与文化、传播学、比较文学结合起来研究。在这个由应用翻译转向纯翻译的翻译历史里,国内学者的研究往往滞后于国外学者,并出现忽视应用翻译研究的倾向。但不管是从2004年上外高翻设立翻译学博士点,2007年教育部在全国开设MTI试点,还是从《中国翻译》设立翻译教学探讨专栏,这些都表明应用翻译教学正得到重视,培养职业译者已成为翻译教育的目标之一。另外,正是出于能结合自身丰富的翻译教学经验,并对接国家大力发展MTI政策的考虑,肖老师较早地开始了对翻译教学与测试的研究。

 

本科翻译教学中的四个关键问题

在探讨翻译教学测试的研究成果时,肖老师明晰地回答了在本科翻译教学中“考什么”、“谁来考”、“什么时候考”及“如何评分”的四个问题。

第一,“考什么”涉及到翻译能力模式的构建,相应地也提出了“教什么”的问题。肖老师结合理论和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对某些课程设置的见解。她不提倡低年级开设翻译理论课;而应根据高年级学生对翻译理论的需求开展相应课程与研讨会,进而帮助学生认清译者、翻译与社会的关系。对于翻译史这门课,肖老师曾尝试让学生定期做中国现当代译者的主题展示,这种通过译者了解翻译史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肖老师还认为,国内对翻译职业道德及翻译工具的教学非常欠缺。当国外课本用专门章节解释译者道德观、如何保护自身权益等时,当国外翻译市场普遍使用翻译软件辅助翻译时,国内还在过度强调翻译内容,对翻译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人工对照翻译的阶段。随后,肖老师还对复旦、上外及浙师大的英语课程设置进行了案例分析,指出了翻译教学应根据生源素质和培养人才目标来设置课程。

第二,对于“谁来考”的问题,可以从六个层面解释。传统意义上有教师及考试委员会的考核,现在国内也开始引进新的考核方法,如上外高翻采取校外考官考核制。另外用户考核可以帮助学生走出当前过度强调语言能力的误区。学生自我评价及同学互评则可以帮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促进其自主学习。

第三,对于“什么时候考”的问题,肖老师提出了四个关键的考核时期:入学考核、选拔考试、终结考试及形成性测试。入学考试不应忽视对母语的关照;形成性测试可以通过档案袋评估、翻译日志、网络学习在线评估等方法实现对学习者长期评估的目的。

第四,“如何评”是重点,肖老师先探讨了翻译测试题型、命题原则,再着重阐述了评分标准、评分方法的问题。对于翻译测试题型及命题的问题,肖老师认为断章取义地截取篇章翻译的方法欠考虑。在翻译实践研究中,她曾通过白先勇《我的语文启蒙老师》片段翻译测试对两个班级进行试验,结果发现提供文章背景的班级受试者更能接受翻译任务的真实性,翻译质量也更好。这很好地证明了肖老师观点。在评分标准的问题上,肖老师对多个高校及翻译认证组织进行了详实的评分述评;评分方法也分很多种,比如错误扣分法中错误分类及处理、网上机辅自动评分方法、模糊评分法等都要运用得当。肖老师还通过实测和评分员跟踪访谈,得出了适用于翻译专业高年级的中长篇文本翻译评分方法。

 

在分享了翻译教学测试的研究成果后,肖老师还分享了多年来的研究心得。她认为研究要趁早,研究方向不要一味选择大热门的话题,更重要的是要有热爱学术的心。在翻译教学研究方面,她鼓励跨学科研究,如将翻译与语用学结合就是很好的尝试;另外充分利用研究资源、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及个人品格也是研究有所成的前提。

肖维青老师不仅分享了她自己两年来在翻译测试方面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她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多年来的研究心路历程,这在随后的问答环节中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谦虚谨慎、潜心好学的态度是每一个成功学者必须具备的重要品德。(上外博士沙龙工作坊)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