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与抒情并进,“大文学观”进行文学史研究

发布时间:2012-06-04浏览次数:534

叙事与抒情并进,“大文学观”进行文学史研究

《上海大学学报》主编董乃斌教授做客第72期上外博士沙龙

5月29日下午六点半,《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上海大学校聘终身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董乃斌教授做客上外博士沙龙,在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6楼604会议厅与广大文学专业、翻译学专业的老师和硕博士研究生们探讨了“中国文学的两大传统——抒情传统和叙事传统”。

本期博士沙龙在研究生部党总支书记韩殿秀老师的主持下,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开始了。

叙事与抒情同源共生,各代历史中此消彼长

《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是董教授和上海大学的老师、博士生共同编写的,并被收录进2011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该专著共13章,分别按照中国古代的不同文体来说明和论证叙事传统在中国文学中的悠久历史和地位。

留美学者陈世骧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中国的抒情传统”的命题。这一观点在上世纪70年代传入台湾后被广大台湾学者接受,他们还撰写了大量这方面的著作来论证此命题。随之人们产生了“中国文学就是只有一个抒情传统吗?”的疑问,也有台湾学者提出了中国文学还有叙事传统的观点,但认为叙事传统只存在于小说和戏剧之中,并且认为叙事传统发生的时间比较晚,是在宋元话本出现后才真正发生。

对此,董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国文学从源头开始就有叙事和抒情这两大传统。并且,通过对我国古代大量文学作品的研究,我们发现叙事传统不单单只存在于小说戏剧之中,在我国古代的各种文体中均存在叙事传统。”董教授说到。

由于文学产生于人心内部,则抒情和叙事这两大传统是同源共生,不可分割的;同时这两大传统又是可以区分的,抒情是主观地抒发人的情感,叙事是客观地叙述身外的时间或描述身外的景象。抒情和叙事这两大传统在中国文学史中是双线并进,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竞争状态,这就使得这两大传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体中所占的比重不同。

“大文学观”进行文学史研究引发讨论

董教授继而提出采用“新的大文学观”来进行文学史的研究,即既吸收西方的“纯文学观”,又充分尊重中国传统文学观,来重新划定历代文学史的关照范围。

董教授继续将此问题延伸开来,提出西方文学是不是也存在着抒情和叙事两个轨道互相生长的状况,并与在场的老师、博硕士生们就“文学史能否用‘抒情传统和叙事传统’做贯穿线”、“两大传统又怎样贯穿于中国文学史”、“能否用两大传统的观点来观察、分析世界文学史”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场气氛非常活跃。

上外博士沙龙自2009年10月举办以来,至今已举办72期,在以“研精思远、究微践行”的核心理念指导下,形成了“海上争鸣”、“求学路上”、“我与主编”、“走近大家”等重深度、重研讨、重风格的系列沙龙。这里有火花四射的热情,也有心细如尘的平静。期待更多的青年学者、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关注上外博士沙龙,关注思想和学术的交锋。(上外博士沙龙工作坊)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