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知名学者王克非做客博士沙龙漫谈求学与治学

发布时间:2012-06-18浏览次数:1040

北外知名学者王克非做客博士沙龙漫谈求学与治学

有这样一位学者:自幼因病致残,然动荡年代,自强不息书写自学人生;求学之路屡屡受挫,然坚韧不拔终于学有所成。他便是北外已故教授许国璋先生的亲授弟子,知名学者王克非先生。2012年6月13日晚,王先生做客上外第74期博士沙龙,与上外师生分享其求学之路、治学之道。

自强不息求学路

讲座伊始,王先生告诉大家自己读研,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而在此之前,王先生并没有上过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在那动荡年代,王先生只读了两年高中,初中阶段读书更是时断时续。“那个年代,多数年轻人要么务农,要么当兵,真正愿意读书的人很少,”王先生说到。尽管如此,王先生始终未曾放弃对于知识和学习的渴望。

在谈到中学求学的经历时,王先生告诉大家,“认真、用心应当是一种习惯”。正因为如此,王先生在历次考试中多次获得第一名或者前几名。高中毕业后,王先生有过一段时间的 “闲置”,后来被安排在当地地质局工作。但是,无论是闲置期间还是工作之余,王先生从未虚度光阴,他刻苦自学:广泛阅读文史哲方面的书籍、自学外语、偷听“敌台”VOA、练习听力等等。而这一切的努力,都为他后来的高考和读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7年12月,中断十一年的高考恢复了,王先生参加了人生的第一次高考,考试结果平均分为80分以上,已经超出北大、清华在湖南当地的录取分数线。但是,王先生却由于自己身残的缘故,未通过体检,而与大学失之交臂。然而,王先生并未就此心灰意冷,中学读过的《列宁的青少年时代》一直激励着他:“当年列宁因家庭原因被沙俄当局逐出大学后,就在家中自学,以校外生身份参加彼得堡大学毕业考试,获得全优证书”。而后,王先生插班进入湖南师院外语系的教师进修班,计划自修大学课程以备将来报考研究生。谈及这段经历时,王先生感慨,虽然当时还要上班,加上身体不便,很累、很辛苦。但只要上课,他就会精神抖擞,充满动力。

1981年,王先生准备报考东北师大的研究生考试。不料考研的体检和高考的体检是同一个标准,王先生再次被大学拒之门外。此后王先生又先后报考了南京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皆因身残原因而无法参加考试。1985年,当他第一次拿到准考证,被允许参加考试时,其外语试卷作文,却离奇被上海某名牌大学判为“零”分。就在王先生心灰意冷之际,他在《光明日报》上看到北京外国语大学许国璋等教授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公告。在许先生和其他老师的鼓励下,经过一番周折,王先生终于在1986年走进大学的殿堂,成为了许先生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开始了不凡的人生轨迹。

追忆恩师谆谆教诲,勉励师生全心治学

每当提及许国璋先生的学术自信,王先生无不由衷地为之钦佩。说者动情,听者动容。据王先生回忆,当年许先生顶住压力,以博士生的名义将其招进北外,而后又将其放入硕士阶段学习,给与自己这名“残兵”莫大鼓励。入学后,许先生严格要求王先生全面习得二外日语,鼓励其到“北外日研中心”旁听思想史方面的课程。此外,许先生还鼓励其修改许先生亲自撰写的文章,这无意之中也培养了其学术批判精神。许先生对王先生的这些谆谆教诲以及点点滴滴的关怀,至今令他无法忘怀。

谈到做学问,王先生说要将做学问当作是一种乐趣。认真、用心地对待每一件事,不用去想任何功利的目的。王先生告诉大家,当年其正是由于自己用心写的一篇课程论文被日籍教授看重,从而使得自己有机会受邀到日本担任客座教授的机会。

谈到研究生做研究,王先生告诫大家要“重学问,轻学位”。他同时提到三点,“首先要多读书,并且多读大家的书,熟悉相关领域的文献。然后确定选题,最后就要跟踪国际最前沿的研究,并力争在博士阶段成为相关领域的专家,甚至是一流专家。”最后王先生引用Abraham Lincoln的一句名言,“I am a slow walker, but I never walk backwards”,勉励大家脚踏实地“潜心向学,恒心求学,用心问学”。得到了在场师生的共鸣。

 

正如当晚主持人,研究生部副主任张绍铎老师所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王克非教授几十年身体力行,正是对此最好的诠释。”王先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给在场的硕博研究生上了一堂生动的课,给大家树立了良好的学术榜样。(上外博士沙龙工作坊)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