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福康老师作客第91期博士沙龙

发布时间:2013-03-14浏览次数:624

学术史料的搜寻和研究课题的确立

——陈福康老师作客第91期博士沙龙

 

201336日晚上6点半至8点半,上外文学研究院中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陈福康教授逸夫图书馆6604会议厅为大家带来了一场以“学术史料的搜寻和研究课题的确立”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现场讨论气氛热烈,同学们在讲座后也积极和陈教授展开了进一步的学术探讨。

 

做学问应该有敬畏之心

陈教授认为做学问首先应该有敬畏之心,对先人有敬畏之心,对后人有负责之心。在谈到怎么走上治学之路时,陈教授说到了鲁迅文集。他被鲁迅尖刻的文笔、博大的文化涵养和辩证的思想吸引,从对鲁迅的研究开始了自己的治学之路。总结多年来的研究经验,他始终认为《鲁迅全集》和毛泽东《新民族主义论》《论民族转正》是整个中文学科的基础,是一切研究者都应该看的,不要有畏难情绪其思想可以对以后的学术思维有积极影响。

 

研究课题的确立

做学问就是从一个地方插入,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不断地扩展。陈教授是79年第一届硕士生,对鲁迅的敬佩,使得他对在鲁迅文集中出现的知识和内容都有扩展阅读研究的兴趣,通过鲁迅接触到郑振铎,陈教授认为郑振铎在新文学史上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所有的教科书都选择忘却,他研究郑振铎是希望通过史料的发掘,使郑振铎获得在文学史中应有的地位。

 

资料的搜集

   “做学问偷懒的方法是没有的,但捷径却是有的”。当代研究生的生活阅历与前辈相比是有差距的,缺乏一定广度上的认知,大多数人还没有进入学术殿堂的大门。陈教授认为学术研究要从目录入手,从书目入手,从文献学的角度入手。他反对研究社会问题一定要先有理论的看法。先有理论再找材料来证明理论的观点其实是失误,是唯心主义,这种研究容易出现伪科学。大大小小的理论一定是先从史料出发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心态》中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陈教授十分赞同这个观点,做学问必须要有鉴别真伪的能力。一本书除了论调以外,如果没有扎实的史料就不值得花精力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努力开辟新史料,例如小报,虽然有的批判者认为其不够经典,不够严肃,不足以论证课题,但陈教授认为对于这种史料要区别对待,如果是当代文学史那未必有研究小报的必要,但是研究是没有禁区的,它未尝不可以作为一种支撑或尝试。

 

如何寻找题目

至于题目怎么找?陈教授认为一个研究生在图书馆待过多少时间很能证明一些问题,如果没有任何积累,即使有题目,也不可能达到一定高度,很难有学术价值。陈教授介绍自己撰写《中国译学理论史稿》的实例来提醒我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电脑虽然可以为我们的治学提供方便,但并不能成为全部,网上电子资源的研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资料都没有收录或篇目不全,还需要我们自己去发掘。陈教授还与在座的听者分享了他做郑思肖《心史》研究带来的愉悦和成就。《心史》几经转折备受质疑,很多人都怀疑其的真伪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是明确断定其为伪书,面对看似冠冕堂皇的质疑,陈教授通过对文献资料的考证,发掘出《心史》的真实性。陈教授认为兴趣是治学的必要条件,只有带有感情地深入研究才有可能反驳并有成熟的研究成果。(郑思肖,宋元之人,王夫之认为中国两千年诗歌史上屈原和郑思肖最为伟大)

 

最后主持人和陈教授展开了关于最新学术规范要求的讨论,论文是学术训练,要尽可能按照规范来写,转引一定要注明,做注不仅仅是标注出处,也是对文章内容的注释或补充,这是基本的学术道德和诚信问题。

 

讲座结束之际,陈教授还给在座的师生推荐了两本有趣的书,一本是清代江藩纂、漆永祥编写,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汉学师承记笺释》,另一本是陈福康教授自己编写,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井中奇书考》。

 

  最后,新学期首场博士沙龙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做有学术的思想,有思想的学术,上外研究生与博士沙龙一起,坚定地走在求学的路上。(文/邱晶晶)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