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 潘海华:“把”字句的跨语言视角研究

发布时间:2012-09-27浏览次数:918

上外博士沙龙(第76期)

名家论坛

主 题:“把”字句的跨语言视角研究

时 间:2012年10月12日(周五 )19:00——20:30

地 点: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6楼604会议厅

主讲人:潘海华教授

讲人介绍

潘海华,男,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语音学与认知研究实验室主任,韩礼德语言研究智能应用中心副主任。北京语言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同济大学兼职教授与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及兼职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及湖南大学语言学系客座教授,社科院语言所社科创新工程语音与言语科学重点实验室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当代语言学》、《现代外语》、《语言研究》、《当代语言学理论丛书》、《语言学文选》、《Language Research》(韩国,2002-2004)编委,以及《外国语》、《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Journal of Linguistics》、《Journal of Pragmatics》、《Lingua》、《Linguistics》、《 Linguistic Inquiry》、《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Syntax》等国内外知名杂志匿名评委。2004年6月至2006年5月任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执行理事,2005年8月至2010年9月任香港城市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院副院长,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任香港语言学会会长。2010年获选为王宽诚基金会学术讲座学者,2011年受聘为法国国家研究局Blanc国际研究的特邀评审。

 潘海华教授于1983年获得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学士学位,1986获得武汉大学语言信息处理硕士学位,1986-1988年在华中理工大学语言研究所任教,1988年9月-1994年在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语言学系学习,1995年5月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1995年1-6月在香港中文大学从事计算语言学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同年7月到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任教至今。

潘海华教授的博士论文Locality, Self- Ascription, Discourse Prominence, and Mandarin Reflexives于1997年2月选入美国加兰德出版社(Garland Publishing, Inc.)的“语言学卓越博士论文”系列丛书,以Constraints on Reflexiviz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之名出版。潘海华教授还出版专著《形式语义学引论》(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005),并编辑出版《汉语语言学研究(二)》(香港语言学学会,2001)及《焦点的结构与语义解释》(合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共发表研究论文近90篇(其中2篇SCI,11篇SSCI/AHCI, 26篇CSSCI/CSCI),匿名评审国内外知名杂志论文80余篇。2003年至今获得6项香港政府RGC资助的GRF基础研究项目,共500多万港币。分别在德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中国大陆及香港作应邀讲座70余场。其研究范围涵盖句法理论、形式语义学、言语习得、计算语言学等领域。

 

内容简介:

众所周知,“把”字句是留学生二语学习的的重点和难点之最,是汉语研究领域“永葆魅力”的一大课题——“把”字句如此多娇,引无数学者竞捉刀。

本次沙龙,潘教授将从跨语言的视角,用句法语义方面的八个平行性表现,论证把字句与作格语言逆动句是同一种句法操作,将这一历来被视为“汉语特有句式”的“把”字句在跨语言中的“见怪不怪”的一面展现给我们。

欢迎各位青年教师和同学们踊跃参与,和专家畅所欲言,积极交流!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