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锡江老师与博士生分享陈寅恪与钱钟书的诗学分歧

发布时间:2010-11-02浏览次数:570


梁锡江老师与博士生分享陈寅恪与钱钟书的诗学分歧

 

1026日晚18:30,虹口校区图书馆604研讨室如期举办第21期博士沙龙。本期沙龙依旧采用讲座分享和现场交流的形式,由我校德语系优秀青年学者梁锡江老师主讲,包括我校老师、访问学者及硕博士生在内的五十余名与会者早早到场,座无虚席。

梁老师是我校自己培养并留校任教的德语语言文学博士,他跨越学科界限,勇于研究两位国学大师的精神,鼓励研究生践行“格高志远、学贯中外”的校训,树立对大师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志向。

梁老师激动地表达了回到研部,有一种“回家般的温馨感觉”,随后进入讲座的主题。他秉承德国文学与哲学研究之严谨精神,以详实的论据,缜密的论证,层层剖析陈寅恪与钱钟书的诗学分歧。讲座从诗史之争、两种诗学范式、保守儒者与讽刺作家、陈寅恪的史家意识与钱钟书的“野蛮事实”、陈钱的治史之法、现代性危机与价值对策等六个部分一一展开。他认为陈寅恪先生讲求“诗史互证”,并引《致沈兼士》、《刘叔雅〈庄子补正〉序》、《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作证;参考《谈艺录》、《宋诗选注序言》等文献,提出了钱钟书先生对陈先生的批评,进而论及学人所谓的“诗史”之争。陈寅恪认为“古典字面,今典实指”,而钱钟书坚持“诗必取足于己”。二者之不同,代表着两种诗学范式,即知人论世,比兴说诗的传统在现代新的复苏,以及修词、评点、谭艺的传统与西方新学的融合,从而引出了传统与范式之关系的论题。梁老师认为,造成此分歧的深层原因,实为对诗歌中真实性把握的问题,而这是两人最大的区别。作为“保守儒者”的陈寅恪与“讽刺作家”的钱钟书,其史家意识与治史方法大不相同:前者主张“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后者吸纳了西方“阐释的循环”,坚持“过去的现在性”,并提出“精神决定时代”的观点;二者分别与赫尔德、兰克学派,以及克罗齐、尼采、加塞德、狄尔泰、伽达默尔等有相通之处;二者的分歧引入了对“现代性危机与价值对策”的思考,无论是陈寅恪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西方经典的“吸收”说,还是钱钟书的“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东海西海,心理攸同”的“打通”说,在关乎民族命运之时,似乎又走到了一处。

梁老师的讲座不乏洞见,如钱先生对陈先生之批判,针对的并非其本人,而是当时庸俗的文学批评方法;两种研究范式之差异,如同现代的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之争;二人之别,说明有两种人,就会有两种诗,也会有两种学术立场;陈之入世以及对人性所抱光明态度,区别于钱之出世以及对人性的冷眼旁观;陈之立于本位与钱之打通中外;诗人是时代之触角,然后哲学,等等。讲座旁征博引,涉及中外文学、诗学、史学与哲学典籍,作为例证的中外大家不下数十位。在近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他的博学、严谨与口才博得了全场的高度评价。

梁老师的精彩讲座激起了听众的学术热情与参与意识,多位老师与研究生先后发言,或评论、或提问、或答疑,或根据自己所学向其他与会者提供思路。最后,本期沙龙在温馨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研究生部 苏擘)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