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0日,上外博士沙龙第174期讲座如期在上外图书馆六楼604举行。作为本学期的第一次讲座,主讲嘉宾热情的解说与在场听众的热烈讨论为新学期开了一个好头,这同时也预示着沙龙将一如既往地为广大师生提供高质量的学术讲座,让大家在上外的研究生生活过得更加充实、丰富。
本次讲座邀请的主讲嘉宾是来自上外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关系学院的院长郭树勇教授,他这次讲座的核心是“中国是全球性大国还是地区性大国”。他首先从《参考消息》、《环球时报》等报纸出发,介绍了中国国际关系的最新消息,并讲述了他自己发表在《环球时报》上的文章。郭教授为人谦和,倡导自由讨论、各抒己见的学术氛围,并且身体力行,言之有理、言之有物。
要谈中国的国际身份,首先要谈什么是国际身份。郭教授就此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认为国际身份有这样一些特点:首先,国际身份是可以设计的,比如“金砖四国”这个身份就是被设计出来的;其次,国际身份需要国际社会的承认,没有得到承认的不能称之为国际身份,比如印度曾经做出了很大努力希望美国承认其为核大国;第三,国际身份的建构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与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密不可分;第四,国家利益与国际身份互相建构,身份是与利益相伴随的。
郭教授认为,正是因为国际身份有这样一些特点,所以国际身份的选择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受到了国内国际各种条件的制约。与地缘、血缘等相联系的身份具有不可选择性,而国际身份之所以可以选择,是因为行为体具与主体性,即便这样,行为体也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既有平衡合法性的困难,也有延续传统与适应变化的困难,更有平衡虚幻身份与实在身份的困难。
中国日益强大,中国该如何定位自己的国际身份?中美关系该如何相处?我们是否去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当前中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郭教授引用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话说,我们要告诉美国我们不去挑战他的地位,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就是我们的身份。
中国虽然总体经济实力比较强大,但是国内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还有亟待解决的问题。首要的大问题就是我们的国家仍然没有统一,这是全国人民的伤痛。其次我们还面临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升级、民主与法制的制度化、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合理化、文化现代化、宗教改革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郭教授认为,中国周边的国际关系是首要的,美国的霸权地位也并不影响中国开展特色大国外交。而且根据郭教授的研究,中国自古以来有区域治理的偏好,总是力图实现一种有为与无为的结合,达到一种统治的美感,因此中国目前来讲应该说还是一个地区性大国。
郭教授讲完后,听众纷纷提问,郭教授都认真进行了回答,他鼓励大家积极提问,发表自己的看法。关于中国国际身份问题,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真理就是在争辩中越来越明晰。讲座结束后,仍然有一些听众留下来与郭教授探讨,他开放的学术心态获得了听众的一致好评。
上外博士沙龙
李仪鲜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