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博士沙龙(第171期)
求学路上
主 题:博士学位论文写作分享会:翻译专场
时 间:2014年12月19日(周五) 13:30—17:00
地 点: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6楼604会议厅
主讲人:李崇月、卢晓娟、杨惠莹、张雯、王密卿、姚琴 博士生
点评人: 肖维青教授
内容简介:
李崇月:艺术性和政治性完美结合的毛泽东诗词不但在国内广泛传播,也被用多种语言以多种方式译介到世界各地。诗词的对外译介,从一开始就受到当下意识形态的操纵。毛泽东身份的多样性决定了其诗词对外译介服务目的的多样性和译介途径的多样性。国内毛泽东诗词对外译介已经历三次高潮,国外的译介主要集中在“毛泽东时代”。迄今未见由母语非汉语的译者独立完成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毛泽东诗词的对外译介不会随着毛泽东时代的结束而停止。
卢晓娟:本文是在语料库驱动下所做的探索性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是鲁迅小说的英译文本,依照语料库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以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鲁迅小说的三个英译文本从词汇、句子和段落的角度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对三个译者的翻译风格及其成因进行了探讨。
杨惠莹:生态翻译学是中国本土新兴的翻译理论,作为一个跨学科性的途径,运用生态理性、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研究。该理论从2001年开始发展起步至今,已经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本论文所展开的研究借助于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来深入分析霍译本《红楼梦》所存在的文化空白现象,这样新型的研究方法体系结构,为研究《红楼梦》这样的汉语古籍名著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域,从而可以打破原先研究霍译本《红楼梦》囿于仅仅是“忠实性”尺度的范围,总结出文化空白在翻译过程中的移植策略。
张雯:论文搜集整理葛浩文译作多篇,利用语料库检索软件WordSmith 6.0和AntConc3.1.4建立小型单语语料库:“葛浩文译作语料库”和“葛浩文非译文作品语料库(英文)”。通过对前一个语料库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检索和分析,研究译者葛浩文在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的语言特征,以及其它一些非语言特征的使用惯习。然后将这些特征与第二个语料库相比较,从而可以得出作为译者的葛浩文的翻译风格。随后,还将“葛浩文译作语料库”与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简称COCA)的相关部分进行比较,也可以看出葛浩文译文是否与同时代的英语语言相似,并进而在随后的翻译风格定性分析中,进一步分析译者风格的形成原因。
王密卿:萨迦·贡嘎坚赞(1182——1251),萨迦教派的第四代祖师,世人尊之为萨迦班智达,即大学者。《萨迦格言》是萨迦·贡嘎坚赞的杰出作品,内容丰富,语言古朴,公认为藏族名著之一。早在十四世纪初,索南嘎拉就将《萨迦格言》译成蒙文,开创了《萨迦格言》外译之先河,随后被译为英、法、汉、日等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研究拟以《萨迦格言》在汉、英语文化圈中的翻译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多元系统论和操纵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把《萨迦格言》的五个英译本放置在更广阔的语境中,分析比较文本外因素(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对翻译的影响,旨在对少数民族典籍英译走出去提供借鉴,从而促进藏族文化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使更多的人了解西藏,了解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
姚琴:本研究选取《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形象翻译作为切入点,借助语料库语言学的相关理论,采取定量与定性、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用大量的语料证明霍克斯的英译具有“增义显形”的特点。霍克斯创设大量“人物+’S”的翻译形式并在其后增添描写性的词汇来显化人物特征;或在“SAID+人物” 后进行情状方式文字的增益或转化,显化说话者真实的表情、态度、性格、品质等特征。
点评人简介:
肖维青,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美富布莱特高级研究学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近五年发表核心期刊论文近20篇;独立撰写学术专著3部:《翻译批评模式研究》《本科翻译专业的测试研究》和《红楼梦翻译趣谈》等,独立编撰翻译教材2部,译著4部,翻译总字数超过100万字;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独立或合作承担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包括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2项。获得上海市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奖、中国译协优秀论文一等奖、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博士沙龙期待您的参与和交流!
上外博士沙龙工作坊
欢迎您关注上外博士沙龙!
[1]博士沙龙新浪微博:http://weibo.com/sisubssl;
[2]博士沙龙腾讯微博:http://t.qq.com/boshishalong;
[3]博士沙龙微信公众订阅号: 上外博士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