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8日下午13:00,在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604报告厅,我们邀请到了11位博士生进行文学专场博士论文写作的分享,并有幸邀请了点评专家,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副院长,《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副主编张和龙教授。
本场讲座邀请到了博士生刘佳、王琳、李文萍、曹蓉蓉、宁慧霞等11名博士,他们带来的分享主题有《《飘》在中国的形象变化及经典化过程》、《王尔德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摩尔、毕肖普和普拉斯女性战争诗歌对战争神话的颠覆》、《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视觉文化及表演性研究》、《伊丽莎白·毕肖普诗歌中的“他者”研究》、《从卸负走向融合:苏珊·桑塔格小说中的美学呈现于道德书写》、等11个主题,遍及了文学发展、视觉文化、战争诗歌、他者研究、田园文学等多个学科门类。
分享阶段:主题轮转,别样精彩
在讲座开场阶段,首先进行分享的是刘佳博士,刘佳博士讲述了自身论文写作过程中经历的波折起伏,在刘佳博士的论文中,借助了多元系统理论以及操纵理论,梳理《飘》在中国不同时期的译介和接受。刘佳博士的论文写作受到了张和龙教授的称赞,并对她的论文提出一些要求。张和龙教授指出:“论文的标题要能够囊括文章的全部,是一顶威力无穷的大帽子,在这个大帽子下面,逻辑表述要清晰明确,经得起锤炼。”紧随其后进行分享的是王琳博士,王琳博士以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作为基本理论框架,以勒菲弗尔等人的理论作为具体问题的分析观点,系统梳理了王尔德在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译介与接受史,重点剖析王尔德在中国文学形象塑造和变迁的原因以及对中国文坛产生的影响。
在上半场讲座中,李文萍博士选取了3女性战争诗歌的近30首具有代表性的战争诗,采用文本细读方法,结合美国历史文化,分别分析了英雄主义神话,军事主义神话以及帝国主义神话。曹蓉蓉博士通过对菲茨杰拉德小说的视觉文化进行研究,选择探讨视觉文化如何改变了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社会权利话语如何操纵着都市的看与被看、可见与不可见,最终导致现代人虚幻的表演性身份的出现。顾晓辉博士分享了以“他者”作为切入点,从诗人诗歌文本入手,通过系统梳理毕肖普笔下塑造的层次丰富,意义多元化的他者形态和在不同语境中的表现,并探讨了如何将政治意识纳入对美学的追求之中,从而揭示了毕肖普文本中长久以来被忽略的政治意涵和伦理思想。毛卫强博士也借助危机叙事理论,叙事身份理论和现代身份理论,以《伦敦郊区》、《福楼拜的鹦鹉》、《亚瑟与乔治》、《结局的意义》和《生命的层级》这5部作品为研究对象,进而揭示巴恩斯的作品在认知自我和建构存在范式方面的功能和意义。最后是由宁慧霞博士分享的关于桑塔格美学思想在其小说文本中的不同表征。
在下半场讲座中,由宁慧霞博士代替同门的王民华博士分享了关于伍尔夫3部作品《远航》、《到灯塔去》和《海浪》,对这3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女性人物精神追求中的大海意象进行解读。张林博士选取劳伦斯3个创作时期的小说《白孔雀》、《阿伦的神杖》、《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为研究文本,仔细分析3部小说中蕴藏的不同田园内涵,探索田园文学传统在劳伦斯小说中的嬗变。曲涛博士分享了自己从叙事伦理角度,结合麦克尤恩在其3部早期小说创作中所运用的叙事技巧、叙事形式、故事中家庭成员的伦理观而由此导致的家庭结局,来挖掘分布于文本中的叙事伦理内涵。王瑜博士以当代美国“三大”类型散文诗为研究对象,探讨在不同社会历史语境和意识形态下,诗人们是如何富有改革与试验精神。
点评环节:幽默风趣、切中要害
张和龙教授对每位博士分享人的论文都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点评,点评过程风趣幽默。张和龙教授指出:“目前英语博士生每毕业4名,就会有1名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英语博士,大家的论文写作水平和内涵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如果大家以后都能够维持这样的程度,那么也就能够担当得起上外的英语博士这一称号。”与此同时,张和龙教授还指出:“在博士论文撰写过程中,大家可以借鉴其他导师的意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和自己的博士生导师进行协商,得到导师的点拨。”
短短3个小时的文学专场转瞬即逝,大家都沉浸其中,倾听博士的精彩分享,并认真品味张和龙教授的细致点评,无论是在场的听众,还是参与分享的博士生都宜昌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宝贵机会,在本场讲座中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