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局下的中国出版业和出版人---丁毅老师讲座纪实

发布时间:2014-12-09浏览次数:764

变局下的中国出版业和出版人

 

身处信息时代,世界瞬息万变,各行各业无不需积极应变,寻求立足之地。出版行业在其数千年的历史上也是几经变革,而如今它又需做出那些改变和创新呢?有意进入出版行业的同学,需要进行哪些思考,做出什么准备呢?

123日晚6:30,上研职团邀请到了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高级经济师、资深出版人丁毅老师,在4教楼341教室和大家一起畅谈出版业和出版人。讲座中,丁毅老师从四个方面为大家进行了分享:什么是出版;出版的存在价值是什么;出版业面临怎样的变局;合格的出版人要有怎样的职业品质。

 

一、何为出版业

在一开始的出版行业介绍中,丁毅老师坦言,出版业并不神秘,三千多年前出现的甲骨文其实就是最早的出版物。出版的两大要素包括记录于载体之上的内容以及传播流传。数千年来,出版形式不断演变,但是出版的两项基本工作——编辑加工和传播,未发生明显变化。编辑工作又分为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其中策划编辑是要了解市场需求,提出并确定选题及策划案,然后选择作者并与其沟通,确保作者按照策划案进行写作,以及图书出版之后的营销等工作。丁毅老师表示,出版人常常是一个为他人做嫁衣的角色,一本书得到热销,读者关注的是作家而往往看不到背后出版人付出的辛劳。面临报业的萧条形势,丁毅老师认为,由于纸质阅读的强大传统以及人类深度阅读的要求,纸媒出版依然有着永恒的价值,并不会逐渐消亡。

 

二、出版的存在价值

丁毅老师总结到,出版的存在价值可分为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两种。出版业不算显要的行业,但是许多人乐于为之奉献终生,其中不乏时代的佼佼者。主讲人从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和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的创业初衷讲起,分享了优秀出版人的情怀,回忆了历史上两家出版社之争,并以焚书坑儒和文化大革命为例,论证了图书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讲到张元济和邹韬奋艰辛创业,为新文化传播开拓疆土的故事,丁毅老师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谈到出版的社会教育价值,主讲人认为出版是大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出版家同时也是教育家。许多社会调研都反映出现代人,包括中国的大学生,阅读量远远不够,快餐化阅读现象严重。这一问题需要每个人进行反思,也应当引起出版人的重视。

 

三、变局下的中国出版业

丁毅老师用一段视频生动地展示了当今瞬息万变的世界。回顾过去,仅仅数十年的时间,新产品层出不穷,行业洗牌不断,网购、网络交友不再新鲜,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版行业同样处于变局之中。

首先,新媒体方兴未艾,形成了对传统纸媒的挑战。第二,出版社由事业单位转向企业的属性转变意味着运营方式的转变,这也要求出版人改变观念。出版行业进行市场化改革,机制更为灵活,使得出版人更容易实践自己的创新想法。第三,现代人阅读形式更丰富,多媒体阅读和移动阅读的发展致使深度阅读减少,阅读出现碎片化倾向。第四,老一代出版从业者提前退休,年轻出版人需挑起重担。

 

四、优秀出版人是怎样炼成的

就如何培养出版人的职业素质这一命题,丁毅老师为大家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要有耐心,有坚持,有方向,有定力。第二,保持激情,用新思维,独特视角发现世界。三,不计较,不抱怨,要有阳光的心态和正能量。大学生面临毕业,选择甚多,但频繁转行的机会成本很高。实际上,没有三到五年的从业经验,无法对一个行业进行深入了解,所以选择工作要有一个主线。出版行业是个相对清贫的行业,进入这个行业之前有必要自省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对文化产业是否由足够热忱。每个行业都有优点缺点,持续的热情是支持一个人走的长远的动力,选择之后就要不计较不抱怨。

 

丁老师的讲座轻松幽默,又颇有文化含量,张弛有度,能引发同学们频频思考;既为大家展示了一个行业数百年来的发展历程,解析了当下出版业的变革和挑战,也针对外语院校学生进入出版行业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讲座的最后,丁老师还向大家赠送了由他的同事,也是上外校友设计的文化书签,鼓励在座的同学们找到自己热爱的工作平台,以十分的热情为支撑施展身手,在场听众无不表示获益良多。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 上研职团 姜 川

图/上研职团 郭奕彤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