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08日 博士学位论文写作分享会:文学专场

发布时间:2014-12-04浏览次数:756

上外博士沙龙(第166期)

点击查看原图

求学路上

主 题博士学位论文写作分享会:文学专场

时 间:2014128日(周一) 1300—17:00

地 点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6楼604会议厅

主讲人:刘佳、王琳、李文萍、曹蓉蓉、顾晓辉、毛卫强、宁慧霞、王民华、张林、曲涛、王瑜 博士生

点评人: 张和龙教授

 

内容简介:

 

刘佳: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自1940年由傅东华先生翻译成中文以来,一直深受广大中国读者的喜爱,而我国评论界却始终对其聚颂纷纭,毁誉参半。《飘》在中国学界的形象几经变迁,地位几历沉浮,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本论文借助多元系统理论以及操纵理论,梳理《飘》在中国不同时期的译介和接受,研究《飘》在中国的形象变迁及经典化历程,以期找到和发现影响和操纵其形象变迁及经典化建构的因素。

 

王琳:论文将王尔德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置于中国文化多元系统动态发展演变的历史框架中,以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作为基本理论框架,以勒菲弗尔等人的理论作为具体问题的分析视点,系统梳理王尔德在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译介与接受史,重点剖析王尔德在中国文学形象塑造和变迁的原因以及对中国文坛产生的影响,并深入探讨文学翻译背后的操纵因素,对中国文化语境中的王尔德译介现象进行反思。

 

李文萍:玛丽安·摩尔、伊丽莎白·毕肖普和西尔维娅·普拉斯堪称二十世纪美国的“艾米丽·迪金森”。作为普利策奖得主,她们的贡献分别表现在开创现代诗歌、掀起“毕肖普现象”以及扭转美国诗学方向,更体现在战争诗中。本文首先评价三人在女性战争诗歌书写方面的贡献、界定战争神话并概述论文思路。其次,本文选取三人近三十首有代表性的战争诗,采用文本细读方法,结合美国历史文化,三个主体章节分析了诗人如何通过消解英雄定义、颠覆勇气、怀疑价值而颠覆英雄主义神话;如何通过揭示军国主义价值、剖析男权军国主义、解构军国主义意识而颠覆军国主义神话;如何解析扩张、分析纳粹恐怖主义和暴露美国帝国主义而颠覆美国帝国主义神话。作为从未参战的女诗人,她们在残酷的战争年代通过诗歌向同时代人发出了女性对战争的独特理解。她们的战争诗扩展了战争诗的内涵,展示了女性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她们对战争的理解将会对政治家和民众起到警示作用。

 

曹蓉蓉:本选题拟探索菲茨杰拉德小说呈现的视觉文化现象,指出以可视性为主导的视觉文化对于现代都市文化和现代人主体性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视觉文化研究,本选题将探讨视觉文化如何改变了人们理解世界的方式,社会权力话语如何操纵着都市的看与被看、可见与不可见,最终导致现代人虚幻的表演性身份的出现。本文试图指出小说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视觉中心主义(ocular-centrism)和视觉霸权时代到来的忧虑。

 

顾晓辉:本论文以美国二十世纪后半叶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伊丽莎白·毕晓普为研究对象。毕晓普被看作一位擅长观察、内省、注重形式设计的诗人,因此人们往往认为她的作品是远离历史和政治的。国内外研究资料显示,评论界多从传记研究、主题研究、女性主义研究和艺术风格等视角考察其作品,少有人关注其诗歌中的种族、阶级、殖民、生态等问题,更没有人系统全面地阐释毕晓普诗歌中“他者”的形象建构及其意义。本论文以“他者”为切入点,从诗人的诗歌文本入手,通过系统梳理毕晓普笔下塑造的层次丰富,意义多元的他者形态和在不同语境下的表现,展现西方主流话语对其他弱势群体的他者化结果,探讨了诗人如何运用这些他者形象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和现代文明、帝国主义、种族主义及殖民、性别和生态等问题进行反思和拷问,如何将政治意识纳入对美学的追求之中,从而揭示毕晓普文本中长久以来被忽略的政治意涵和伦理思想。

 

毛卫强:朱利安·巴恩斯是当今英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后现代特征。以往研究多以此为据,结合相关理论来讨论他的后现代历史观、叙事特征及其作品产生的文化语境,但关于其作品叙事功能的研究却不多见,尚未有人系统探究过他的小说与日常生活危机中个体身份建构的关系。鉴此,本研究借助危机叙事理论、叙事身份理论和现代身份理论,以《伦敦郊区》、《福楼拜的鹦鹉》、《亚瑟与乔治》、《结局的意义》和《生命的层级》这五部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存在焦虑、情感危机、信仰危机、道德危机和身份危机这五个方面来探讨小说人物如何在自我与他者的辩证关系中借助叙事来建构身份并认知生活的意义,进而揭示巴恩斯的作品在认知自我和建构存在范式方面的功能和意义。

 

宁慧霞:论文梳理了桑塔格美学思想在其小说文本中的不同表征,从激进美学向静默美学和忧郁美学的嬗变,从倚重“美学自治”主张“道德卸负”走向美学与道德的有机契合。这种对美学诉求和道德关照的不断反思,体现了桑塔格作为小说家的严肃性和对实现自我超越的渴望;但是必须指出自创作伊始桑塔格似乎就已经意识到了美学与道德的共生性,道德“卸负”与“难以卸负”的悖论,道德只是暂时被遮蔽在其激进的美学思想下。桑塔格在美学和道德间的摇摆不定甚至自相矛盾的立场,实质上是她为确立小说家声望而采取的个性化写作策略。

 

王民华:本论文选取伍尔夫的处女作《远航》、意识流的代表作《到灯塔去》和巅峰时期的作品《海浪》三部作品,解读伍尔夫这三部不同时期作品中女性人物精神追求中的大海意象的运用,从而得出结论:大海的意象是伍尔夫小说中一个重要因素,有着丰富的内涵,在表达人物的精神追求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伍尔夫大海意象的运用一直在变化中,大海的意象越来越抽象,代表了伍尔夫不断发展的小说创作的理念和特征。

 

张林:田园文学历史悠久,表现形式多样,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表达人们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劳伦斯深受田园文学传统的影响,有着深厚的田园情结,蕴藏于其作品当中。论文选取劳伦斯三个创作时期的小说《白孔雀》、《阿伦的神杖》、《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为研究文本,仔细分析三部小说蕴藏的不同田园内涵,探讨田园文学传统在劳伦斯小说中的嬗变,表明劳伦斯对田园文学传统的继承和超越,引发人们对田园生活方式的思考。

 

曲涛:本论文选取叙事伦理这一新颖的研究视角,试图从伦理意蕴与叙事美学两方面深入剖析英国当代“国民作家”伊恩麦克尤恩三部早期小说中的多维伦理主题思想与叙事伦理特点。论文结合麦克尤恩在其三部早期小说创作中所运用的叙事技巧、叙事形式、故事中家庭成员的伦理关系而由此所导致的家庭结局,来挖掘分布于其文本中的叙事伦理内涵,借以分析作者隐匿在文本深处的审美取向、价值判断以及伦理意图,从而探求麦克尤恩在其早期作品中所体现的叙事伦理思想。

 

王瑜:散文诗是一种具有散文结构形式且富涵诗歌表现力的一种现代文学类型。它不仅突破了传统诗歌的规约,趋向于散文的自由与细腻;而且保留了诗歌的音韵、节奏甚至强化了诗的色调与质地。但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将促使后现代理念下的散文诗新文本的生成,散文诗的创作与理论研究的话语权将进一步增强。本论文以当代美国“三大”类型散文诗为研究对象,探讨在不同社会历史语境和意识形态下,诗人们是如何富于变革与试验精神,使散文诗文本更开放自由,具有颠覆、叛逆、质疑和批判性。

 

点评人简介:

张和龙,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副院长,上外英美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副主编,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2002年-2003年英国剑桥大学英文系访问学者,2010年-2011年美国耶鲁大学英文系富布赖特访问学者。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国外文学》、《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二十一世纪》、Persuasions、Irish Studies Review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完成专著、参著、译著、合译著多部,主要有《战后英国小说》(2004),《后现代语境中的自我——约翰.福尔斯小说研究》(2007),《英国文学研究在中国》(即出),《英国文学通史》(1999)、《英国小说史》(2005),《英国文学思想史》(2012),《另一个国家》(2001),《黑暗昭昭》(2009),《致悼艾米丽的玫瑰》(2014),《马克.吐温中短篇故事全集》(2003),《艾略特文集》(2012),名著注释导读本《黑暗的心灵》等。2007年曾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博士沙龙期待您的参与和交流!

上外博士沙龙工作坊

欢迎您关注上外博士沙龙!

[1]博士沙龙新浪微博:http://weibo.com/sisubssl

[2]博士沙龙腾讯微博:http://t.qq.com/boshishalong

[3]博士沙龙微信公众订阅号: 上外博士沙龙

 

点击查看原图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