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沙龙和上外图书馆联袂巨献:
步入古典诗歌的世界,听名家谈“读诗与作诗”
2014年11月25日,上外博士沙龙与上外图书馆联合举办了一场高质量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邀请的嘉宾是来自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原总编辑赵昌平教授,赵昌平教授有着多年的诗歌创作与研究经验,对古代诗词作品有着独特的见解与发现,在这次讲座中,他为大家分享的主题是“读诗与作诗——中国古典诗学的基本原理”。
赵昌平教授首先从名篇的误读谈起,他谈到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赵教授认为王安石在这首诗里虽然用了“绿”字来表现春天到来后的景物变化,景是令人兴奋之景,但是结合这首诗的背景来看,王安石的心情却是极度复杂的,我们不能因为“绿”字而认为王安石此时的心情是愉悦的。
接着赵昌平教授又谈到了李清照的《醉花阴》,通过对这首诗的剖析,他告诉听众,诗中所说的“半夜凉初透”是指前天晚上半夜,而非今天晚上,很多人都误读了这首诗。赵教授认为诗歌看起来好读,实则不然,他提醒听众如果有志于诗歌研究,一定要以理解为前提,否则错误的理解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对名篇误读的分析引起了听众对诗歌理解的极大兴趣。接下来赵昌平教授开始了今天讲座的主体部分。他主要从两个层次阐述了古典诗学的基本原理。第一个层次是诗歌的三个要素与一个主题,诗歌的三个要素分别是意兴、意象和意脉。意兴是作者的直觉感受,是一切创作的源头;意象是投注了作者情感的物象;意脉是贯穿各种意象的脉络。诗歌的一个主题是意匠,意匠就是处理言、象、意关系的构思。
赵教授根据自己所作的《漫兴》为听众讲解了这部分内容,他谈到创作这首诗缘起于家中院子里盛开的海棠花,对海棠花的关注引起了对院子里其他植物的关注,由此而不经意间参悟出了人生的真理。他以具体作品为例进行讲解,浅显易懂,不论是否是文学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大家都可以对诗歌的基本要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他总结道,写诗的过程就是依托作者的个性,以表情达意为目的,经营文辞,成象建意的过程。具体而言,诗歌创作首先需要作者有感而发,此时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模糊的印象,似有情要发而又说不清楚,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这时就需要诗人的内思,细细梳理自己的思绪,思考借助怎样的意象和修辞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然后通过语言将这种情感外化,一首诗歌便形成了。也正因为写诗是这样一个过程,中国诗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言、象、意之间的关系问题。
讲座的第二个层次从古代诗学集大成之作《文心雕龙》的架构着手,提出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的基本诗学观点,如“性心观”、“神思说”等,并以王维等人的诗作为例探讨了古代诗学言、象、意关系的发展过程,认为中国的文学理论是以文学文本为本位的诗学文章学。赵昌平教授以对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赏析结束了今天的讲座。
讲座结束后,听众就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和在讲座中未理解的内容向赵昌平教授进行了提问,他都一一做了解答。就诗歌创作而言,赵教授强调诗歌一定要有感而发,到了非写不可的地步时再写,初学者更加要重视诗歌的节奏,只有在不断地练习中才能写得越来越好。
上外博士沙龙/李仪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