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期静湖读书会:当语言学遇到文学

发布时间:2018-05-08浏览次数:1873


427日晚上六点,上外博士沙龙第33期静湖读书会在4339教室进行。本次读书会上,王峰老师以“当语言学遇到文学”为主题与同学们进行了分享。

王峰,同济大学、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双学位博士生。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应用语言学系客座研究员,国际期刊Chinese Language, Literature & Culture联合主编,语言学通讯(LingForm)公众号创始人。研究方向:语料库翻译学,功能文体学。

讲座刚一开场,王老师就抛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在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吃过人吗? 见同学们都面面相觑,他解释道,在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中孙悟空自称吃过人,但在第三十九回“一粒金丹天上得 三年故主世间生”中作者又写其“自小修持,咬松嚼柏,吃桃果为生”。这是否前后矛盾呢?其实并不是,这涉及到叙事文体学的相关知识。两个语段中叙事者发生了转换。读者通过后来叙事者的声音才知道之前人物话语的“不可靠叙事”,从而推断出故事人物的话语动机。结合文体学的理论知识,王老师分析了章回体小说中重复情节(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车迟国轮番斗法等故事)的文体动机和文体价值。为了展示文体学的贴近生活,他还举例了由语言学通讯公众号在网络首发的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招聘语言学博士启事(该新闻后来被人民日报、光明网等官方媒体网络报道),分析了其中的“变异”特征,以及从个人话语融入公共话语的流变与互动。

接着,老师梳理了文体学的发展脉络。真正把文体学作为一个学科进行研究,是从索绪尔的学生瑞士语言学家Charles Bally 开始。其核心观点在于形式意义二元论——概念是中性的,表达是变异的。而文体学真正广泛成为文学分析工具得益于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学派。他们以诗歌为分析对象,围绕陌生化进行了大量研究。虽然并不是所有的诗歌都采用陌生化的策略进行写作,但是陌生化经常能带来良好的效果。为了让同学们有直观的感受,王老师以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为例,指出诗人将读者熟悉的“春意浓”(关系过程)变为了新奇的“春意闹”(物质过程),因此带来诗歌新意。此外,王老师从语用文体学、功能文体学等角度还列举了《红楼梦》、《芙蓉楼送辛渐》中的例子来说明潜文本的功用与魅力。

为了与同学进行更多交流,王峰老师略过了原定的讲座内容,直接邀请同学提问。一位同学就文体学的价值提出问题:当前的文体学研究是否只是用文本挖掘和解读去证明文学批评业已得出的结论?王老师认为,这个质疑曾经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感受文体学旗手Fish对文体学最大的责难 (被人戏称文体学的Fish Fork/Fish Hook),但是语料库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即可以先通过参照语料库,得出文学的“aboutness/keyness”,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功能文体学、语用文体学、叙事文体学等方法进行下一步描写和解释。文体学是一个开放的框架,广博吸收语言学各个流派的特长,同时适应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武器”。

另一位语言学的同学则疑惑翻译文体学如何平衡运用语言学、文学和翻译学的专业知识,王老师从学科的体用关系对此进行了解答。此外,他还分享了自己的求学历程,鼓励大家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进行跨学科创新,坚持阅读和学习国内外本学科顶尖期刊(比如SSCI或A&HCI文体学的Style, Language & Literature, Journal of Literary Semantics等)。最后,他为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给国内外学术期刊投稿的经验。在与同学们的互动交谈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文 上外博士沙龙/徐沁然)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