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期博士沙龙:翻译殿堂中的文化因素

发布时间:2014-11-26浏览次数:396

201411月17日晚6点30分,第163期博士沙龙在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604会议厅如期举行。本期博士沙龙邀请了上外高翻学院客座教授董翔晓老师为我们带来一场主题为“文化融入与英汉翻译的关系”的饕餮盛宴。

 

 

人气爆满,座无虚席

 

讲座还未开始,慕名而来的同学已经挤满整个会议厅,最终由于人气爆满,604空间不够转到606报告厅进行。讲座伊始,董翔晓教授与大家亲切问好,随即开始了今天的讲座,董老师抛出许多问题引发大家思考,例如,文化背景对翻译流程是否有影响?译者是否必须对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文化氛围融会贯通?市场对商业翻译的期待?果不其然,一个个新颖别致的问题抓住了在场听众的心,为他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翻译世界,也使得大家对讲座的内容期盼不已。

 

就着这些问题,董老师开始自述成为翻译公司创业合伙人的有趣经历,在董老师眼中,成为一名职业翻译是宿命的安排,自己原是在上外的大学英语教研室教授英美文学,后来再到美国大学读博士,并在美国大学教授英美文学和英语写作,继而因为偶然的机会与翻译结缘,并讲述了自己在美国从事商业口笔译工作三十余年间的经历,引导大家逐步加深对当前翻译市场的理解和感悟,此外,董老师还举出生动贴切的案例告诉大家市场对商业翻译的期待,并最终落实到当前现状:如何从文化角度看待翻译并力争做好翻译。

 

关于翻译的三大问题

 

整场讲座中,董老师亲切和蔼,深入透彻地解答了自己提出的三个问题。

关于第一个问题:如何去解读不同文化视角下的翻译文本?董老师指出:“要不断地关注问题是在哪里出现的,并且要学会进入作者的文化背景,尤其是在做英汉翻译时要学会运用英语思维进行思考分析。用英语思维分析的过程不是在做翻译,而是在切切实实地进行思考。”与此同时,董老师借用一个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解释英汉词典在翻译中的实际作用。董老师指出:“英汉词典,实际上是别人已经帮助你翻译好了,别人咬了几口,把里面坚硬的部分咬碎了,然后塞给你,这也就是为什么你怎么学都学不到地道的英文,也不能够写出地道英文的原因所在。因为在你写英文的时候,你也不过是在做汉译英,在头脑中你先是写出了中文,然后再翻译出来罢了。这种学英文的做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正确的做法是你要不断地提醒自己,绝对不要去分析语法,你也不需要都懂,不要怕有单词出现,不要查英汉词典,要查也要查英英词典。”关于如何锤炼英语思维,董老师进一步指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每天找3句英文,做一下重述,坚持下去3-6个月,慢慢你就会开始自主使用英文思维,这样能够帮助你摆脱中式思维的困扰。紧随其后,董老师还举出了另一个例子,如果你想要读懂莎士比亚作品,你就必须要融入到莎士比亚所在的文化背景之中。例如,在目前常见的朱生豪译本、梁实秋译本、卞之琳译本和人民文学出版社译本中,多处讲到外敌入侵或内乱篡权,而不同版本对于同一个词语的解读有耐人寻味的差异。在我们读莎士比亚作品的原文之时,我们每个人的理解又可能是不同的,这是因为我们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会影响我们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理解。

关于第二个问题,翻译的精髓是什么?董老师郑重地说:“翻译没有标准答案,在真实的翻译场景中,只有谁的翻译比较符合原意,不能说我的翻译就是正确的,希望这一点能够对你们有所启发。做翻译最关键之处就是要穿他的鞋,站在他的角度,来理解他的想法。”

关于第三个问题,职业笔译译员的未来。董老师笑称:“笔译名利皆无,没有名,利要到最后才有,因为那时候有了市场,也只有到那时候你才可以提高价格。”不过董老师也指出:“从个人角度讲,笔译能够提高自我修养。在翻译学习的过程中,你的重点不在于学习翻译,重点在于提高英文水平;此外,你还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而学翻译的难处在于很多问题是目前没法解决的,很多都是你从头学起的。”

妙趣横生的问答环节

当同学禁不住好奇心的驱使,询问董老师如何一步步走上职业译员的道路之时。董老师笑了笑,他说:“人生中的很多时候是命运的安排,来什么就接受什么。回想原来自己报考的是理工科大学,却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来和其他十几名考生被叫到招生委员会,说是你们都考的不错,不过现在要求你们去上海外国语学院,中学念英语的到英语系。”就这样,董老师就踏上了“翻译的漫漫长路”。

短短2个半小时的讲座转瞬即逝,精彩不断,温馨常在,同学们还徜徉于董老师所描绘的翻译殿堂中不断回味,本场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希望留下来与董老师做进一步的翻译交流和探讨。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