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晚,第157期博士沙龙在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604会议厅如期举行。本期博士沙龙邀请了上外国际政治专业2012级博士研究生闵捷和英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2级博士研究生李绍鹏,两位博士生分享了各自的国外访学经验,就如何获得国外交流机会、交流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国际化培养所带来的收获感悟,进行了生动精彩的讲解。
闵捷博士,获国家留基委资助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7月赴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学习,研究领域为中东政治、中国外交、软实力。曾在《阿拉伯世界研究》发表论文两篇,参著《丝路学研究——基于中国人文外交的理论阐释》(时事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10万字,曾获得我校“第八届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立项,2014年国家奖学金,上海“国研杯”研究生组二等奖。
李绍鹏博士,研究方向主要为第二语言习得。已经在《外国语》《中国外语》《外语学刊》《当代外语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和《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国内核心期刊和《Studies in Second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等国外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先后获得我校“第八届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和“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资助基金项目”立项。2014年获山东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2014年获国家奖学金。2013年获得留基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资助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10到英国剑桥大学理论与应用语言学系进行联合培养学习一年。
闵捷:以色列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一开场,闵捷首先简要介绍了政治学研究中的人类学方法。随后,他讲述了在以色列学习生活的所见所闻。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第一,大学校园是观察对象国最好的窗口。例如,由于宗教与历史等原因,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基本不在一个宿舍居住;宗教在校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从犹太会堂的规模与气势中可见一斑。第二,在城市中观察,是了解人文风情的重要途径。闵捷以耶路撒冷为例,介绍了他对当地社会生活点点滴滴的观察,例如犹太教极端正统派社区、安息日等各种节日、议会等政治机构、宗教仪式等。此外,在以色列观察隔离墙、定居点、犹太文化,在其周边观察巴勒斯坦人文风貌、阿拉法特墓、难民的生活等,也是不可或缺的。闵捷博士生娓娓道来,在场的每位同学,仿佛跟随他一起远望西墙,漫步过金顶清真寺,又仿佛看见光着脚、背负十字架的正统基督徒走在路上,真真切切感受到宗教在本地人心中的地位。
闵捷博士图文并茂、详略得当的讲述,让在场的每个人身临其境,在为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感叹之际,也领略到人类学研究方法的精髓。
李绍鹏:国家公派留学联合培养项目申报及剑桥留学经历分享
首先,李绍鹏博士详细介绍了国家留基委(CSC)组织的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他还表示,近年来,项目名额有所增加。并且建议有意向的同学申请12个月及以上,一方面是因为出国所需的前期准备时间长,另一方面是只有出国一年及以上国家才承认是留学归来人员,此外,申请时间一年半到两年也有很大希望得到批准。
至于项目的申请条件,李绍鹏讲述了三个“一”,即一流的高校、一流的导师、一流的学生,具备这三个条件,申请成功的几率一般比较大。关于申请,李绍鹏还强调了选择导师的重要性,并进行了举例说明。
随后,李绍鹏博士讲述了自己留学的经历与感悟。刚刚得知申请成功的时候,他既兴奋,又紧张,也有憧憬。最初在英国,他曾不适应每天阴雨绵绵的气候,不合口味的食物。但后来便逐渐适应国外的气氛,例如剑桥,大学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他举例说,有的人到了剑桥问:“哪里是剑桥大学?”回答是:“这座城市都是剑桥大学。”这是和国内截然不同的氛围。李绍鹏博士还回忆起他所在的语言学系,用图片展示了24小时开放的研究生学习中心,门口就有客厅、冰箱、微波炉,方便学习时就餐,并表示他在这里度过了最多的学习时光,可以看出学术钻研所需的勤奋与汗水。由此可见,留学是学习生活中,一段感触深刻而意义丰富的经历。
互动环节:精彩问答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中,同学们踊跃提问。两位博士生就听众提出的问题,做出了耐心细致的解释。对于访问研究生与访问学者的区别、写proposal的要求、申请的年龄限制、项目结束后是否要求成果、对在期刊发表文章的影响等问题,两位博士做出了详尽阐释。
两个小时不知不觉过去,两位主讲人精彩的讲述进入尾声,许多同学们还不舍地围在会议桌左右,与主讲人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聆听此次沙龙,学术讲解与亲身经历相互交织,在场的同学们也是意犹未尽、获益匪浅。
(上外博士沙龙工作坊/翟启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