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法兰西,把酒书情谊”讲座趣谈中法交流

发布时间:2014-10-29浏览次数:508

寻味法兰西文化,趣谈中法交流

——记漫谈法兰西,把酒书情谊讲座活动

 

10 22日晚6:00,知名法国葡萄酒文化学者、拉菲酒庄中文官方网站负责人刘佳女士上外校友、前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吕军先生,共同为研究生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漫谈法兰西,把酒书情谊”的精彩讲座。

活动伊始,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刘佳女士将她所著的《热问法国红葡萄酒》一书赠予我校图书馆,图书馆总支书记任瑶老师出席了赠书仪式。面对同学们热情专注的目光,刘佳女士笑称“好像回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她还将在座的学子比作一瓶瓶蕴藏在佳窖中的葡萄酒,并祝大家在经过不断学习与历练之后,都能成为馥郁芬芳香醉人间的美酒。

刘佳女士以一道测试题引入酒杯中的法兰西文化。题目要求同学们在与葡萄酒生产有关的20个标注中,判断出哪些才是根据法国法律必须出现在葡萄酒瓶上的商品标注。虽然题目涉及到了许多葡萄酒生产与销售方面的专业术语,同学们还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随后刘佳女士结合同学们的发言,对酒庄酒酒商酒、酒类类别、税花以及采摘年份等术语一一作了详解,带领大家走出对葡萄酒培育生产、装瓶出售各个环节认识的误区。刘佳女士还特别谈到了葡萄酒在法国社会文化基因中的重要地位:对于法国人来说,葡萄酒不仅仅是酒杯中的一抹深红亮泽鼻腔里的一阵浓郁芳香舌尖上的一次曼妙流淌,它更是法兰西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凝聚与象征。诗意浪漫的法国人沿袭着历经数百年沉淀的酿造传统,力求给予每一株葡萄树、每一滴葡萄汁父母般的呵护,无论是雨雪纷飞,还是烈日高照,你都能看到酒农们在田间、在酒窖里忙碌的身影,“也许很多人认为酒农们只需静等葡萄成熟,过着坐享其成的日子,其实‘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才是他们生活更真实的写照”。

刘佳女士的演讲结束语不无感慨: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以美国为代表的新兴葡萄酒生产国正掀起一场高科技化、批量化的工艺革命,这必然会与法国大大小小的酒庄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传统酒庄作坊工艺发生碰撞。传统工艺与新工艺孰优孰劣?坚守历史传统与拥抱高新科技谁对谁错?这不仅仅关涉到酒,对于这些问题,刘佳女士没有给出答案,她鼓励同学们去学习,去思考,去厘清这些问题及背后的丰富内涵。

随后,上外校友吕军先生用平实而又不失风雅的语言,分享了多年来从事中法文化交流事业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站在讲台上,吕军学长难掩内心喜悦:“40年前我从母校毕业,今天我第一次来到了母校的松江校区,看到校园里的一草一木,看到在座的各位,我感到分外亲切。”

吕军学长将他所理解的外交工作向同学们娓娓道来。外交可以很大,因为“外交的落脚点是为国家利益服务”;外交也可以很小,因为“外交的起点是与人交往的一点一滴,是细节之处的礼仪修养”。

结合前面刘佳女士谈到的葡萄酒文化,吕军学长指出,外交工作自然少不了各种宴请招待,而这些宴会的重要一环就是酒。“在宴会结束后,宾客们也许已记不清自己品尝了哪些菜肴,但他们却会对餐桌上那一瓶好酒念念不忘、津津乐道。”一瓶回味无穷的佳酿就是一个外交工具,在品酒、聊酒之间,人与人的距离渐渐拉近。钟情葡萄酒的法国人就深谙此道——当年胡锦涛主席访问法国,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和他的顾问团队为了向中国客人展现法兰西民族的热情友好,可谓是绞尽脑汁、下足功夫。比如,欢迎宴会上的葡萄酒就是希拉克夫人亲自从自家酒窖中精心挑选的。

法国作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长久以来与我国保持着良好友谊,双方高层互访,互办中法文化年,孔子学院每年还为上千名法国学生提供来华留学奖学金,虽然不久前我们的光伏产业受到了欧盟制裁,但同时法国人又非常希望中国继续购买更多空客飞机,进口更多法国葡萄酒。事实证明相互尊重、互利合作才是中法关系的主流。

近年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我们即使身在国内,与外国人交往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吕军学长认为,我们既不能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而要做到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在尊重他国文化习俗、民族信仰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以恰当的方式向外国人传播中国文化,讲解中华传统。吕军学长特别指出,学习外语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狭隘,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外交官,除了学习外语,我们更需要拓宽知识面,注重文化修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进入问答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其中一位同学向吕军学长请教:“您如何看待中国文化‘走出去’?对中国文学‘走出去’您有何建议?”吕军学长回答道:“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水到渠成的,是我们自然而然的愿望。而要中国文化能真正‘走出去’,仅靠一两个文化年文化节是不够的,它需要我们在座的各位从校园开始从现在做起,踏踏实实地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代言人,只有我们十几亿中国人在生活细节中自尊自爱、自律,我们的文化才能在海外收获更多认同与赞誉。”谈到我国的文学输出时,吕军学长指出,要把我国文学作品介绍到海外,一方面要依靠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中心等海外文化机构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培养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读者群,另一方面,还需要我们国内的翻译专家和海外的汉学家通力合作,将中文佳作翻译成外文。”

轻快、活跃的两个小时不觉过去,作为讲座的总结,吕军学长表达了他对大家的殷切期许。他希望同学们珍惜光阴,勤奋学习,同时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注重交际能力的锻炼,自觉培养做优秀外交官的基本素质,为中外文化交流及国家外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研会学术部 王季芸)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