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8日上午,第九届复旦大学校际博士生学术论坛之外文篇开幕式在复旦大学典雅厚重的老逸夫楼礼堂举行。本届论坛由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主办,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生团学联承办,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协办。论坛以“Unity: Uniqueness& Universality”为主题,论坛主题中的Uniqueness是指语言学研究,文学文化研究和翻译研究各自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Universality是指在学科独特性背后隐藏着固有的普遍性和一致性;Unity则是指在独特性和一致性基础上不同学科研究可以达成的和谐共荣状态。通过对独特性的深入研究以及对一致性的认同与尊重,不同学科的研究可以达到高度统一与协调。本届论坛共收到台湾政治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研究生的投稿。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曲卫国老师、副院长卢丽安老师,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江素华老师,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马博森老师,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主任汪小玲老师出席了开幕式。江素华老师、汪小玲老师、马博森老师、卢丽安老师分别致开幕词。我校英语学院肖维青老师以“中国传统戏曲的译介之路”、复旦大学法语系张华老师以“读莫迪亚诺的小说《地平线》”为题做了主题发言。肖老师从自身经历出发,以近期的研究和思考为基点,教导同学们正确乐观地看待学术上必然出现的挫折,坚持自己治学的初衷。之后肖老师阐释了京昆剧的英语译介,倡导跳出单独的文本译介,多元多维地加入戏曲的其它因素从而拓展翻译空间。张华老师从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著名小说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早期作品《地平线》入手,详述了莫迪亚诺浮云、流沙般不可捕捉的文风,拼图般的阅读感受,并且分析了莫迪亚诺的写作心理。两位老师的主题发言,一位讨论经典的传播,另一位跟进文学界最新动态,反映出守卫经典的同时用神经末梢感知社会震动的当代学术态度。
此次博士生论坛分设语言学、文学Ⅰ、文学Ⅱ和翻译四个分论坛,邀请到了复旦大学的蔡基刚老师、范若恩老师、王洪章老师、王建开老师,浙江大学的隋红升老师,何文忠老师,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梅德明老师、虞建华老师作为分论坛点评专家。每个分会场那都济济一堂,兴奋崇敬的心情写在年轻学子的面庞,热忱执着的学术追求印在每位学子明澈的双眸。来自各高校的同学们在演讲台上充分展示着自己心得体会,并由学生点评人和评委老师分别点评。这样的点评方式,不仅互动热烈,而且也充分达到了集思广益、深化讨论、教学相长的效果。不论是在语言学、文学还是翻译分会场,同学们都能从不少演讲者的发言中看到当下热点话题的身影,感受到最新的社会动态。例如语言学分会场中关于网络用语的“被”字句的解说、关于导致医患矛盾的话题不对称性的讨论;文学分会场中对创伤理论的重新寻根,对想象理论的大胆应用;翻译分会场中对翻译理论的自我创新解读等等。精彩的发言令听者时而耳目一新,时而保守抵触,时而会心赞许,仿佛一日赏阴晴数变,感触不可尽言。但点评老师们却能抽丝剥茧,登高俯瞰,褒贬分明。一方面热情鼓励学生对新的理论方法进行尝试,另一方面语则重心长,提醒同学们避免生搬硬套,本末倒置。点评老师们的着眼点从大纲编写到注脚说明,从引文翻译到演说技巧,从命题选择到材料整理,事无巨细,一针见血。老师们评语通俗易懂,幽默诙谐,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犹疑处坦诚相问,共鸣处鼓掌而笑,给在座的年轻学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届博士生论坛收到各个高校研究生的踊跃投稿,在激烈的竞争中我校杨思聪同学以《<长恨歌>心理描写英译策略探析》获得本届论坛二等奖,骆明琼同学以《OT句法学述评——以英、汉、法语特殊疑问句的对比分析为例》荣获三等奖。此外朱程、刘燕同学也宣读了自己的论文,获得了点评老师们的认可和肯定。
复旦大学校际博士生学术论坛之外文篇,是与会各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博士生聆听学术思想、感悟深奥学理、探索学术难题、交流研究心得的学术盛会,是博士生拓展视野、展示成果、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自创办以来,它就以开放多元的风格、兼容并包的氛围,受到各校博士生的喜爱和认可。俯则以灯光漂白的四壁为见证,仰则以一心为学的良师前辈为指引,学术路的坚持是你我对自己的诺言,但学术路的坚持也是相濡以沫、明灯为向的结果。传播、争辩是知识形成的必经之路。“辩则明,思则进”,论坛的意义在于传播,也在于矫正,在于挑战,也在于坚守。相信论坛的举办会给与会各高校博士生今后的求学之路带来积极良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