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海外华人作家张翎女士解读乱世里的生命之曲

发布时间:2014-04-28浏览次数:510

2014424日晚六点,上海外国语大学第十四届“爱未来”研究生学术文化节第二场讲座“从《余震》到《阵痛》—乱世里的生命之曲”在松江校区如期举行。本场讲座邀请到了知名海外华人作家张翎老师主讲,张翎老师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现定居加拿大,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在海外写作发表,代表作有《余震》、《阵痛》、《雁过藻溪》、《金山》等。根据其小说《余震》改编的灾难巨片《唐山大地震》(冯小刚执导),获得了包括亚太电影节最佳影片和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在内的多个奖项,其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际上出版发行。

    讲座中,张翎老师首先和同学们分享了她作为听力康复师时遇到的两个战后病人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这直接影响了她后来的创作生涯。在她的作品中,一方面充满了疼痛和灾难,另一方面又饱含着隐忍和力量。随后,张翎老师为同学们讲述了她创作《余震》的灵感和收集素材的经历,重点分析了小说中女儿和母亲的角色,阐释了地震对她们生活造成的创伤以及在她们身上所体现的隐忍和力量。紧接着,张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阵痛》这部小说的创作灵感和故事情节。这是一个关于三代女人的故事,她们生于乱世,却用隐忍和力量应付乱世、孕育希望,女人因爱而活,母性的坚忍不拔足以洞穿一切苦难困窘,因为“希望”永远在心头悸动。张翎老师认为,亚历山大.蒲伯的一句话能够很好地概况小说《阵痛》的精髓,“Hope springs eternal in the human breast: Man never is, but always to be blessed。”(希望在心头永恒悸动:人类从来不曾,却始终希冀蒙福)。张老师还特意为同学们朗读了小说《阵痛》的其中一段,整场讲座张翎老师娓娓道来,张翎老师对生与死、疼痛与创伤的感悟,使在场的同学们感触颇深。在本场讲座的交流互动环节中,张翎老师就同学们提出的有关小说创作、生命与疼痛等话题与在场的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分享,场面十分热烈。同学们纷纷表示,能聆听这样一场走进内心深处的讲座,感受生命的无常,感慨女性的力量,使他们收获良多。张翎老师深厚的中西方文化素养,由翻译、医师到作家的丰富人生经历给在场的同学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通过此次讲座,同学们不仅了解到了《余震》和《阵痛》两部小说的创作历程,也感受到了灾难给人们肉体和心灵带来的种种创痛,同时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人们在面临灾难和痛苦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隐忍和坚韧。因为,无论这个世界有多少天塌地陷的灾难,希望始终是隐忍背后的那股动力。

 

研究生部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