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青年典型之【热心公益型】
“刘妈”的公益梦
——记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刘嘉怡
2013年,一个宁波姑娘顺利考取上海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开始了她为期两年的研究生生活。她外表看似柔弱,却已经参加过数次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为山区的孩子们带去知识和快乐,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公益先锋。她,就是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刘嘉怡同学。
低调的“刘妈”
刘嘉怡性格开朗但不乏稳重,也许是由于工作过的原因,她的身上总有一份沉静和安宁。也正因为这样,大家都爱叫她“刘妈”,因为她总是会以一个大姐姐的身份,给予身边的同学关爱和建议。老师眼中的刘嘉怡是一个低调的学生,不露锋芒,但却能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夯实学习,积跬步而致千里。
为留守儿童买本书
2007年,刘嘉怡到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县实验学校,参加了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公益活动。每年暑假,洞头县都是台风受灾地。在当地,每十户人家中就有八户仅有留守老人和儿童,暑假期间,学校不上课,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孩子的学习资源极其匮乏,尤其是高年级的孩子,经历青春期的叛逆,再加上疏于管教,很容易成为问题少年。刘嘉怡和她的同学们在温州市区发起了一次“我为留守儿童买本书”的活动,并在洞头县实验小学举行了赠书仪式,还召集当地的留守儿童来学校过暑假。刘嘉怡不仅给孩子们上课,每天“放学”以后还按照不同路线送孩子们回家。
民工子弟校支教
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农民工们付出的多,得到的少,他们的孩子因为没有城市户口,又交不起赞助费,只能在农民工子弟学校上学。有感于此,刘嘉怡于2008年参加了宁波市民工子弟学校的支教活动。刘嘉怡负责给孩子们上语文课,“我所支教的学校只有三大间平房,隔成若干个教室,教室里没有任何多媒体设备,黑板也是斑驳的,一个班黑压压地坐满了60多个学生,衣服脏脏的,脸也脏脏的,只有眼睛透露着那一抹清澈,”刘嘉怡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我们的到来使得他们异常兴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一起学跳兔子舞的场景——“left, left, right, right, go, turn around, Go! Go! Go!”刘嘉怡说,她能做的其实很少,设计一些课程和活动,让孩子们学到知识,用自己的温柔和耐心,让他们感受到快乐和爱。
康复中心送温暖
2010年,已经工作一年的刘嘉怡对社会公益活动的热情不减,又抽空来到宁波市康复中心做义工。这群孩子有先天或后天听力障碍,由于不同程度的“聋”,在牙牙学语阶段无法正常学习说话,渐渐变成了“哑”,父母把他们“寄存”在康复中心,一两周或更长的时间来接他们回一次家。她的任务就是和他们说话,陪他们玩,在助听器的帮助下,凑到耳朵边大声说,他们就能听懂只言片语。
本学期,研部号召研究生参加义务献血的活动,刘嘉怡第一时间主动报名,并积极地跟同学们普及义务献血的知识,鼓励大家参与到活动中去。
谈及对“公益”二字的看法,刘嘉怡认为,应该把这两个字拆分开来看:首先,“公”意味着无私,践行这份事业是不求回报的,如果有私心,就称不上公益事业;其次,“益”意味着利益,但这里的利益不仅仅指金钱,更多的是爱,无私的爱,是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公平的爱。
姓名:刘嘉怡
性别:女
年级:2013级
班级:17班
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个人简介:平凡但拒绝平庸,简单却追求深刻。
个人风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