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9日晚6:30,第151期博士沙龙在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604会议室如期举办。本次沙龙有幸邀请到钟勇博士。效力于新南威尔士大学(澳大利亚八大研究型大学之一)二十余年的钟勇博士任职高讲,担任国际学刊Rural Education《乡村教育》的主编和Meta 的编委,致力于推动翻译学及教育学的创新,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受,在教学领域有着独到建树,曾获2009年澳大利亚国家教学创新奖和2010年文学院长学与教最佳学术贡献奖。本次讲座,钟勇博士与大家分享了教学评估新手段,即2.0众成语言研习法及方案评估方法。
2.0课程的概念与特色
要深刻理解2.0课程这个新兴概念,首先需要了解Web2.0时代的意义。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时代,指的是一个利用Web的平台,由用户主导而生成内容的互联网运行模式,为了区别传统由网站雇员主导生成的内容而定义为第二代互联网,即Web2.0。Web2.0的特点可以用多个主要关键词来概括,包括participation(参与),Usability(可用性),convergence(聚合),remixability(重新组合),economy(经济的思维方式)等。Web2.0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该模式下,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分享各种观点,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可以发布自己的观点,信息也因此得以以聚合的方式在网络上不断积累,且永不丢失。
为使在座师生更深入地理解2.0课程,钟勇博士用对比的方法来彰显2.0课程的特点。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课程,其课堂常态逃不开几点要素——教学要求的说明,教学内容(作业抽查、课文阅读、语言点讲解、范例分析、和练习问答),练习以及评估。在课堂中,教师占课堂主导地位,教学以教师教书与学生学习为主要方法,注重师者的传道授业解惑与学者的厚积薄发,总的来说是单方面的教师传授与学生接收。而2.0课程则打破了这一常态,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强调学教而非教学,以演讲、报告、角色游戏等学生主导的形式,将课堂成为学生的“show time”,让“学生内容”在课堂上得以充分展现,使学生能通过表达并论证(justification)其想法、说法及看法,实现自主学习、发现进而完成知识的构建。在这种课程中,教师不再是单方面的传授者,更多地是充当facilitator的角色,同时也是一名学者,实现“在当老师的过程中学会当老师”。
最后的一次机会和最大的一次危机
钟勇博士认为Web2.0时代是实体教育最后的一次生存机会和最大的一次危机。他指出,目前生活中有很多领域都很好地体现了2.0概念。比如媒体方面,大小新闻不再依赖传统媒体,而能通过各种社交软件实现第一时间的传递。在信息获得与日常娱乐方面,人们也不再局限于如《人民日报》与央视这样的单渠道媒体,而转而融入一个互交的众媒体时代。无论是微博、朋友圈、推特等社交软件还是《非诚勿扰》、《中国达人秀》这样由民众一起消费的电视娱乐节目,无不充斥着交流互动、共享与参与这些与web2.0相关的核心概念。再比如,在知识领域,亦有如维基百科、百度百科这样由众人参与完善与编辑的网站为学者提供海量信息;又如金融领域中,亦有 “众筹(crowdfunding)”这一概念。可以说,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经进入Web2.0时代,唯独教育仍与之脱离,尚处在落后状态。若传统教育再不作出改变,将很有可能像当今零售百货行业一样面临淘汰危机,沦为“夕阳产业”。
钟勇博士提到,“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时下很流行的一个教学概念,指的是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在这个网络时代,时间和空间的隔阂都无法阻止人们学习,终身学习将变得越来越容易和便捷,爱学习和会学习的人也能更好地进行自我培训。然而,钟勇博士指出,尽管目前中国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网络课程,但实际上只是实现了教学媒介的拓展,而教学内容没有发生实质性的转变,未能冲破传统实体教育“照本宣科”的形式。
对此,钟勇博士表示担忧,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未来实体教育业界的希望。他期望传统实体课程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向2.0课程转变,并且必须赶在互联网竞争对手之前完成这个转变,否则,我们之中很多同事都会被2.0网络时代淘汰。
2.0课程的具体实施
钟勇博士表示,2.0课程有其前提和必备条件。首先,课程应对目标学生有个明确的界定与认识。其次,应对学教内容进行改造与更新,使之具有多元性与关联性。对此,钟勇博士结合自己的教学实战经验,与在座师生分享了他所设计的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再者,应重建学教与评估法。最后,应对师资进行培训,使其具备新知识,新能力及新视界结构,以形成个性化教学,并胜任“西瓜芝麻一起教”的新的教学常态。针对学教评估的设计,钟勇博士特别提到他所独创的“方案评估方法”,或称“协议评估法”,即根据学生自己在课程开始前所定方案及预期目标进行评估,检验其是否完成计划方案或达到预期目标。在此评估方法中,他特别强调“参照物”的重要性,即师者应事先说明期望与评分标准,从而为学生提供指引。这一评估方法亦很好地体现了协议精神。另外,钟勇博士还指出要将理论及语言研习揉入到学教内容中,并认为再简单的语言教学也必须有理论支撑。
至此,本次讲座接近尾声。在之后的自由问答环节,在座师生反应热烈,积极提问。钟勇博士就如何解决2.0课程在中国大陆推行的困难,如何在方案评估方法的实施中排除老师的主观性而达到所谓的程序透明以及程序公平以及2.0课程翻译教学中理论的体现等问题一一作出深刻解答,让在座师生受益匪浅。最后,钟勇博士与大家分享了他本人课程上典型的“学生内容”案列,在座各位无不深深折服于2.0课程所激发的学生创造力。
短短两个小时的讲座让大家感受了2.0课程独特的魅力。在座听众多为不乏各地高校青年教师,以及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博士生,大家纷纷表示在本次讲座中收获了教学新启发与新思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2.0课程将被更广泛地运用,为未来的教育注入新鲜血液,而“学生内容”这一概念也将被更多人认识。
(上外博士沙龙工作坊陆冰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