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晚上6点,上外博士沙龙第27期静湖读书会(英语语言文学专场)在松江校区4339教室如期举行。本次静湖读书会博士沙龙有幸邀请到尹瑞华和刘爱军两位嘉宾为我们分享在各自领域的学习经验和独到见解,他们的分享主题分别为:“语音学与生成语法中的音系学---学习历程分享”和“母语文化下的译者风格研究---母语译者和非母语译者的差异”。
尹瑞华,上海外国语大学2016级博士,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师从英语学院梅德明/耶鲁安教授,研究方向为形态学/音系学。刘爱军,上海外国语大学2016级博士,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师从冯庆华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学。
首先尹瑞华博士以介绍《语音学教程》《音系学导论》两本书为主线带我们了解了语音学和音系学的主要区别及各自领域的研究问题。尹博士称语音学和音系学既相互交叉又独立,Ladefoged的《语音学教程》清晰地阐述了语音学的基本概念,能对进一步研究实验语音学、生成音系学、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者们提供大量的帮助,而Odden的书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例句阐述了音系学中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和音系学所关注的问题。尹博士在介绍音系学时抛出了音系学关注的三个主要问题,值得语言学研究者认真探索:
What is the phoneme(or underlying form) in a language?
What is thephonological rule (universal & language-specific) in language?
What is the astructure of a syllable?
“其实音系学最常用在生成语法中”,尹博士接着简述了自身对乔姆斯基普通语法的理解,她转述到“生成语法的假设出发点是人类进化到某个阶段,体内形成了一个专职的语言机能或语言机制(language faculty)。就像昆虫的导航能力或者哺乳动物的视觉分析能力一样,人类的语言能力有一部分已经进入了遗传,所以初生婴儿的语言机能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已经具备了语言的初始阶段,或者说基本的自然语法框架,只需要从周围环境中获取有限的母语材料,依照这些材料对语法框架加以调整,激活,压抑,或取值,就能形成一整套的母语语法(Chomsky 1965,1968, 1986b, 1999, 2005),而这个初始的基本框架就是普遍语法。”
第二位嘉宾刘爱军带我们走进了翻译的美妙世界,用研究数据论证母语文化影响下的译者风格有很大不同。刘博士认为母语译者受其母语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影响,其翻译风格与非母语译者相比有其自身的特征。
刘博士为我们推荐了《母语文化下的译者风格》,该书使用文本分析软件对《红楼梦》的两个最有影响力的译本(霍克思的The Story of theStone和杨宪益的A Dream of RedMansions)进行了详细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了可靠的结论,为研究母语译者和非母语译者的差异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为翻译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同时也为文本特征的分析提供了新的手段和视角。
刘博士向我们介绍了他通过文本分析对《匆匆》原文及五个译本从用词和句式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而发现的母语译者与非母语译者的差异。他通过对《匆匆》五个译本语料库中“that”、“what”、“it”等词词频的分析,发现葛浩文译本最接近英语母语思维,最符合英语语言特征,同时也最好地再现了原文的情感表达。“好的译者不是一定要去遵从原文,而是在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创造出符合译文母语思维的作品,一味地遵从原文是不对的。”读书会接近尾声,刘博士的话引发在场所有人深思。
第27期静湖读书会圆满结束,大家用掌声表达了对主讲人尹瑞华博士及刘爱军博士的感谢,博士沙龙接下来会为大家带来更多精彩分享,欢迎您继续关注我们!
(攥稿人: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