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沙龙第260期:博士论文写作分享会——语言学与口译专场

发布时间:2017-05-10浏览次数:1028

2017418日下午,上外博士沙龙主办的本学期第二次博士论文写作分享会在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606会议厅如期举办。本次分享会的主讲人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博士生原蓉洁和蔡妍。同时,我们有幸请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翻译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万宏瑜老师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毛文伟教授为两位博士生的报告做点评。还有许多硕博研究生同学作为听众参与了本次分享会。

原蓉洁:交替传译中语篇结构对原语语篇难度的影响研究

原蓉洁博士首先向我们介绍了研究的缘起:甄别原语语篇难度对于口译测试、研究、教学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在文献综述部分,原蓉洁博士首先剖析了“难度”的概念,并分析了概念操作化的三种方式,即客观评价、主观评判、主观和客观相结合;接下来,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前人研究的结论与不足,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待回答的问题。原蓉洁博士以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为切入点,考察交传过程与语篇结构,她认为“由多层次语义网络构成,以逻辑关系为核心的语篇结构对交传的理解发挥着关键作用。”接下来,原蓉洁博士简要介绍了修辞结构理论和修辞关系类型的“认知要素”。在此基础上,她确定了论文所要研究的三个问题,并搭建了理论框架。

在原蓉洁博士报告了论文目前的进展之后,万宏瑜老师对该研究做了评述。万老师首先肯定了论文的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描述创新,特别对文中RST工具的运用表示了兴趣,认为这是论文的一大亮点,清晰地显示了材料语篇的结构层次。另外,老师针对实证研究具体操作、实验对象的选择、实验材料的难度选择、RST工具的使用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原蓉洁博士一一作答。最后,万宏瑜老师做了总结,并提出建议,可以在英汉交传的基础上把汉英交传也涵盖进来,将研究进一步向前推进。

蔡妍:格助词的本质义研究

蔡妍博士首先介绍了研究选取的对象,即现代日语常见的格助词で的本质义及其句法语境,并主要从研究基础、研究重难点、本质义假说的构建与论证几个方面展开了论述。在研究基础方面,国内外与格助词で有关的先行研究主要表现为传统语义研究和基于认知语义学的研究。但蔡妍博士认为这两类研究都有着不足和片面性,因此在整合多个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以で为对象的本质义假说总体理论框架。她将で的本质义定义为其所接名词为谓语实现的“凭借物”和“凭借事”,并根据不同的句法语境,将で的本质义划分为工具、手段、材料、样态、场所、时间等11个意象。接下来,蔡妍博士为说明で在不同句法语境下表现出的不同意象,选取了具体实例来进行解释。为使研究结果更具代表性,蔡博士还介绍了她在研究中采用的定量统计分析方法,通过数据透视表将分析结果可视化。最后,她交代了后续研究的推进方向,将进一步夯实研究基础,考虑选取更为广泛的样本,不断完善研究成果。

在蔡妍博士完成报告后,毛文伟教授针对该研究做了精彩点评。毛教授认为该研究具有较高的完整性与创新性,尤其是在格助词使用度高、先行研究丰富的情况下,如何形成新的突破,是该类研究的一大难点所在。该研究在结合现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并针对格助词在不同句法语境中的意义做出了统一的解释,展现了重要的理论价值。最后,毛教授也针对研究目前的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更加关注“凭借物”与“凭借事”的命名与意义界定,亮出明确的研究立场,可有助于搭建更为完整的研究理论框架。

本次分享会上,两位博士生带来了精彩报告,交流了语言学与口译学领域的研究新思路,加强了学术交流,拓宽了研究视野。万宏瑜老师与毛文伟教授细致深入的点评,也带给了分享人以及在座的博士生们满满的启发与思考。

(文/上外博士沙龙 沈敏琰 娄惠娣)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