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月05日 博士学位论文写作分享会:外宣翻译与语言学专场

发布时间:2016-04-29浏览次数:839


外博士沙龙第225期 暨

第十六届“爱未来”研究生学术文化节系列活动

求学路上

主 题:博士学位论文写作分享会:外宣翻译与语言学专场

时 间:201655日(周四)17:30—20:30

地 点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6楼604会议厅

分享人:干青 张杏玲 段袁冰 郎非 贺红霞 博士生

点评人: 王雪梅 教授

点评人简介:

王雪梅,女,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2011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级、省部级、校厅级等项目20余项。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语委重点项目1项,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1项。近两年主持完成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1项(鉴定结果为优秀),上海研究生教育学会项目1项,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科研创新团队项目1项。出版专著2部,主编或参编著作、词典8部,教材6册;在国内学术刊物《外国语》、《外语界》、《中国外语》、《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国语文》、《山东外语教学》等发表文章近80篇,其中CSSCI等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

内容简介:

干青:本论文以问题为导向,以云南的地缘优势为切入点,以周边国家这个特定的区域为主要对象,以对外传播和语言学为大语境,以坚持对外传播、语言规划、外宣翻译话语和项目管理话语为基础,贯穿对外传播理念,突出了视角拓展、话语构建、实践应用。

张杏玲:笔者在阐述外宣翻译和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基础上,从生态翻译学的以译者和翻译生态环境为中心的翻译观出发,提出彝族文化外宣翻译的过程、原则、策略及其质量评估等,并从语言、文化、交际等多个维度对彝族文化外宣翻译进行案例分析,旨在说明和论证生态翻译学理论运用于彝族文化外宣翻译研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而分析设计出最优的彝族文化外宣翻译策略,以期得到“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文。

段袁冰: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和语言交流的必然产物。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究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三语环境下,教师课堂语码的现状。即从性别、教龄和职称三个社会维度观察教师课堂语码的转换频率、语言方向和功能用途,进一步总结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课堂语码的特点。再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教师和学生对课堂语码转换使用的态度差异,找出课堂语码转换背后的影响动因,并结合生态学理论和当地的实际教学情况,提出合理使用语码转换的建议。

郎非:本文旨在研究社会临场感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对于学习者中介语语用学习的影响。本文从中介语语用认知强度、二语语用能力发展和中介语语用网络学习感知这三个视角出发,在探究型学习社区模型理论框架下研究社会临场感对于中介语语用网络学习的影响。本文提出了基于微博媒介的中介语语用教学方法,帮助英语学习者注意到显现在网络社交中的语用知识,提高在英语交际过程中的语用意识,为今后以英语作为交流媒介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贺红霞:本研究是一项针对陕西某高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口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和互动的案例研究。研究问题源起现实课堂教学实践,在回顾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际教学确定了具体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合作学习理论(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及任务学习理论(TBL—task-based learning)为基础。研究对目标学校口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在常用的话题展示活动中的角色和互动实际情况进行描述。并在描述的基础上揭示教学中角色和互动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后续研究找寻影响角色和互动的具体因素。



博士沙龙期待您的参与和交流!

上外博士沙龙工作坊

欢迎您关注上外博士沙龙!

[1]博士沙龙新浪微博:http://weibo.com/sisubssl

[2]博士沙龙腾讯微博:http://t.qq.com/boshishalong

[3]博士沙龙微信公众订阅号: 上外博士沙龙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