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期博士沙龙:21世纪对翻译的重新定义与翻译学博士的选题

发布时间:2016-03-19浏览次数:943


315日晚,第218期博士沙龙在虹口图书馆604会议厅准时举行。本次受邀的嘉宾是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张莹老师。张莹老师通过介绍翻译活动在21世纪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了21世纪对翻译进行重新定义的重要性,并结合自己在博士论文撰写及翻译学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分享了翻译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方法心得。


讲座伊始,张莹老师讲到自己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学博士毕业,深知翻译学博士论文撰写过程的艰难。同时因为自己也是翻译学硕士生导师、学位论文课的授课教师,因此非常关注当代翻译思想史的发展,可借讲座机会与大家共同交流翻译领域的新发展。随后她以翻译的定义为基础,对翻译学的发展进行了梳理。


学位论文与学术专著

张莹老师首先讲到的是学位论文与学术专著的异同。学位论文与学术专著都是科研成果,均有公示作用,且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传播性。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学位论文需要用一个科学的方法,表达一个具有科学意义的科研成果,强调的是学术撰写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要关注学术论文的逻辑思路是否合理,并且学术论文对写作目的、写作重点、文献引用、写作格式、阅读对象等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张莹老师还讲到,博士论文的选题的重点是讨论问题,所以选题不可过于宽泛。学位论文最重要的是要严谨和完善,不可把“毯子”铺得太大。

而学术专著的作用更多的是传播学术研究成果,对学术的在原创性没有严苛要求,学术专著的研究也不仅仅局限于对问题的研究,也可是对某个领域知识的整理编排,学术专著类的翻译作品集便是由此而来。


定义的重要性

接下来张莹老师讲到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定义的作用。她引用了威廉詹姆斯和苏格拉底的两个趣闻,并带领大家现场观看奇葩说节目片段,借以说明定义的重要性,指出定义不仅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描述或对概念内涵外延的简要说明,还是理论建构的起点。

张莹老师还讲到,看事物的观点众多,切勿坚持认为只有自己看事物的角度才是对的,要避免理论唯一论,同样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角度。一个研究理论就好比一个视角,正是因为视角不同才会让读者看到不一样的内容,理论体系才会更加丰富,我们才会更加清楚地了解事物的本质。


对翻译的定义

20世纪50年代之前对翻译的认知更多的是采用比喻方法去解释,如,唐朝经学家贾公彦在《义疏》中写道:“译即意,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这是50年代之前最为认可的翻译定义,该定义解释了两层含义:一是语言交换,而是意义表达。但最没有异议的定义,往往也是最为基本的定义。当时翻译界没有理论支撑,翻译方法的探讨就是标准的探讨,如对“信、达、雅”的探讨。50年代之前出现的翻译理论只能称之为翻译思想。

50年代之后出现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在索绪尔、乔姆斯基、韩礼德等语言学家的推动下,语言学发展迅速。语言机制的发展,对外部语言刺激的认识等新的理论对翻译研究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翻译研究开始出现转向,出现不同理论派别对翻译产生的不同的定义,虽然定义不尽相同,但是这些定义都认为翻译维度非常复杂,翻译更多的是一个文化活动。


21世纪新的翻译发展模式和重新定义

随后张莹老师提到数字化时代里翻译发展的新课题。以前翻译的文本一定是纸质的,且是文学类的。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翻译形式也正在向多维度发展,图像、音频、视频、超文本等载体的出现,使翻译形式出现多样化发展,翻译过程,译者身份都出现了变化。现在我们身处职业化时代,翻译需求已更多地转向实用翻译。以前为单人工作,现在多为众人合作,出现了翻译流程,翻译项目管理,术语库,语料库这些概念。而且在信息化时代,还出现了很多众筹翻译和非职业译者。种种现象都在昭示一个新的翻译发展模式,因此我们也需要对翻译进行重新的定义。


翻译学学位论文选题思路与方法

最后张莹老师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在撰写学位论文和学术专著过程中常用的一些方法。具体的选题思路包括:浏览捕捉法、追溯验证法、知识迁移法、关注热点法和调研选题法,并鼓励同学增加阅读面,查找研究领域中的空白,常做笔记,即时分类整理归类,方便日后查阅。在选题时可以深化已有研究,或者逆向思考,还可以放开眼界,跨学科进行研究。张老师同时提到学位论文选题三大趋势,即研究要具体化,趋向于产业化、职业化和本地化的研究,以及数字网络化翻译的研究。

本期博士沙龙在大家的热烈讨论中结束了。本场讲座给在座听众日后的翻译学博士论文写作的选题和方向提供了参考,赢得了热烈掌声。博士沙龙将继续邀请名家名师与同学们交流学术心得,让我们相约下一期博士沙龙!

(上外博士沙龙工作坊朱文山)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