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外文学院博士生做客上外博士沙龙

发布时间:2013-06-06浏览次数:1400

复旦外文学院博士生做客上外博士沙龙

5月27日晚,上海外国语大学第十三届“爱未来”研究生学术文化节系列讲座暨第104期上外博士沙龙在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成功举行。本次讲座中,复旦外文学院博士生张立昌、王军平分别与大家分享了句法学与翻译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该讲座也拉开了复旦外文学院与上外博士沙龙合作交流的帷幕。

The more X, the more Y句法研究

张立昌博士研究“the more X, the more Y”结构始于对该构式特点和意义的兴趣。早在1999年,Cullicover就详细地阐述了the more X(C1),the more Y(C2)结构的特殊性:该构式(以下统称CC构式)兼有主从结构和并列结构的双重特征,无法用处理一般句法结构的方法进行分析,也不能用原则参数框架进行解释的结构。但是生成语法和HPSG语法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前者认为该结构在结构原则参数的框架内得到解释;后者认为CC结构兼有并列句和If条件构式部分特征,又有述语自己的特征。基于以上三种观点,张博士提出了“the more X, the more Y”研究中存在的问题:a. 研究只将其视为主从关系,即C1是从属成分,C2是主句;b. 将C1作为关系从句不具有典型性;c. C1、C2的顺序的描写充满着规定性;d. 没有清楚解释CC构式的某些特征,如不确定“the more”的数量意义,为何可以出现“the more, the better”的结构等。

张博士认为,既然CC构式兼有主从结构与并列的特征,且单纯从主从结构的角度无法全面解释CC结构,我们可以从并列的角度看问题,即并列也是小句间连接关系意义的表达形式。经过分析发现:

1)CC构式是一个特殊的句法结构:两个分句为平行结构;分句间意义靠意合产生;分句间的成分有较为工整的对应;靠语序体现逻辑关系;分句的部分成分可以省略,甚至形成“光杆”式并列结构。

2)分析CC结构有两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以“The more he eats, the less he wants”为例,我们可以将它看成“If he eats more, then he wants less”,也可以看成the-XP成分话题化。具体来说,后者指话题化结构是一个双焦点结构,其中话题在对比焦点,而句子其余成分后面部分还有一个自然焦点位置。下图为话题化的图式化表达。

 

3)关联成分的话题化实现CC构式。the-XP位置是话题成分位置,而话题成分都具有很强的已知性与有定性特征。就more和less而言,虽然它们表达的具体数量具有不确定性,但他们所表达的虽然变化却相互关联的量的存在却是一种确定无疑的事实。the-XP所处的话题位置就凸显了这种“有所指的量”的意义,在语言形式上体现为用定冠词the修饰。

最后,张博士还探讨了生成语法与构式语法的疆域问题。他认为,生成语法是对语言规则的分析与解释,构式语法是对语言使用的分析与归纳,二者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启发。语言中各种语法现象的研究是它们共同的疆域。

 

“化境论”引发的思考

王军平博士首先阐述了自己对“化境论”的理解。他认为“化境”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译文本身达到了“化境”,即“(译文)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钱锺书,2002:77),是原文的“风味”和“精魂”俱在。这是译文作为翻译结果而呈现出来的一种存在状态;其二则是译文的接受效果。从艺术审美角度而言,读者与译文发生关系,在对译文这样的审美对象进行解读后,产生的审美感受和解读体验。同时,“化境”超越了普遍意义上的“神似”。前者是“象外生境”的境的把握,是对超出“象似”以外的审美主体客体交融的终极效果的追求;而后者重点仍在强调“象”层面的相似,即构筑起基本相似的审美对象,应属于较低层次。

王博士概括了当前对“化境论”的争议,并试图解决三个问题: 1)化境论是解构主义译论吗? 2)化境是标准还是理想? 3) 钱钟书对林纾的翻译是褒还是贬?

首先,化境论不能算作解构主义译论。钱钟书对不忠实的翻译大加赞赏,比如林纾的“删节原作”和“增补原作”,但对于紧扣原文的所谓“忠实”毫不留情地予以尖刻批评。总体来说,译作是原作“后起的生命”,关键在于翻译主体能不能真正赋予它生命,而“忠实”并不能保证做到这一点。

其次,化境论应被看作翻译的理想。虽然钱钟书提出了化境论是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和最高理想,但实际上“化境”因人而异,不可能达成一致的标准。

最后,钱钟书对林纾的翻译有褒有贬。钱先生并没有一位地褒扬林纾的作品,而是从直观的知识性讹错、信手拈来的译文增删、译文的整体风格、译者前后的翻译态度等角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批评。

总之,王博士认为,化境论的分析方法是对传统译论解读的补充,也为译文评价提供了多元视角,这或许对当先语境下传统译论的出路和走向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讲座之后,两校学生们对句法学和翻译学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是一个良好的起点,上外博士沙龙将不断开展校际交流的讲座,以开阔大家的研究视野。(博士沙龙工作坊)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