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谈论文撰写心得,博士沙龙共享学术人生

发布时间:2011-06-17浏览次数:908

614日晚6:30,第44期也是本学期最后一期博士沙龙在虹口校区1号楼408会议室举行。本期沙龙由我校2011届博士毕业生陈豪﹑田小勇和蒋灏老师担任主讲,分享他们在撰写博士论文及论文答辩过程中的所思所得,为在座的硕士﹑博士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讲座。

第一位与大家进行交流的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文学方向的陈豪老师。陈老师首先谈及自己对博士论文的理解,指出博士论文撰写是受时间限制,并遵循特定写作模式的一项学术任务,是为将来的后续研究打基础,不必看得过于高深。其后,陈老师强调了选题的重要性,认为论文应选好突破点,每一章节都着眼于论点,紧扣关键词,往纵深处做文章,切勿流于空泛。主讲人以其毕业论文“变奏与聚合:《尤利西斯》的美学解读”为例,详细解析了自己的切入视角,即围绕“变奏”与“聚合”两个关键词,从形式﹑语言和接受三方面探讨文本的美学建构。陈老师认为,乔伊斯作品具有突出的美学特质,而目前国内从美学维度分析乔伊斯作品的论文较少,具有一定的阐释空间。

在论文撰写的时间安排及做论文的方式方面,陈老师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就时间安排而言,论文撰写应按适当节奏推进。若保持每日400字的进度,二周左右可完成一节。就做论文的方式而言,宏观上,可先攻克最难驾驭的部分,引言和结语可等论文主体成形之后,留待最后撰写,藉此更易对论文建立整体性的把握;微观上,应按小节准备所需书目,以章节概念为出发点,阅读相应的理论著作。

针对答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陈老师也给予在座同学不少建议:论文中涉及到的重要名词,自己要能够给出清晰的定义;事先对每章节的论点进行提炼,自我设问,查找逻辑缺陷;将论文打印出来,答辩过程中也可查阅;每个问题的回答控制在3-4句话为宜,可佐以简洁例证,尽快导向结论。

第二位进行分享的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翻译方向的田小勇老师。田老师围绕论文撰写前﹑撰写中及答辩三个步骤与大家交流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在田老师看来,动笔之前,角度的定夺及材料的选取至关重要,而两者又相互关联。对既有材料的借鉴可帮助论文作者形塑自己的观点,而材料匮乏则会对从某一特定视角展开的论述构成限制。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应对挑战,坚信自己在规定的时间节点之前能够完成任务。论文答辩时可以幽默自如的风格营造和谐的氛围;可将论文的概括性资料配以插图发给答委,以显示对答委的尊重;答辩人本身最了解自己的论文,所以要有掌控答辩现场的信心,面对答委的提问不应陷入被动应答的局面;提前自制勘误表,树立严谨的研究态度。

第三位发言的主讲人是中东研究所的蒋灏老师。蒋老师就博士生应如何塑造自己,博士论文材料的收集和文章发表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总结了博士论文选题应注意的若干要素:第一,选题要有创新性,要善于发现新问题,挖掘新材料,采集新证据,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而做到其中一项已属不易。创新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通过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继而开拓新的学术领地。第二,博士论文的选题不一定是社会热点,对做基础研究的论文来说尤为如此。第三,选题主要应结合自己的兴趣点及特长,但导师的研究方向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第四,基础理论研究不易把握,博文选题倾向于案例研究。

蒋老师对答辩应注意的问题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要清楚论文的选题意义﹑文章结构及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答辩的关键是要获得导师首肯,答辩之前要与导师充分交流;答委提问时,要集中注意力认真聆听,并将问题略记在本子上,推敲所提问题的要害和本质;严格遵照学术规范,尽量避免发生低级错误;论文答辩之后要进行修改,等等。

随后的互动环节,三位主讲就写文献综述时的注意事项﹑选题与材料搜集的关系及时政与理论如何结合等问题一一作答。现场气氛热烈,交流踊跃,沙龙在大家对三位主讲的掌声致谢中圆满结束。

44期博士沙龙的结束,本学期的博士沙龙就告一段落了。从3月1日第30期博士沙龙起,每周博士沙龙都会和老师同学们一起相聚。在本学期15场的沙龙中,关于语言学的2讲、文学的8讲、社会科学及学术人生的4讲、翻译学的1讲,其中校内主讲人11讲、校外主讲人4讲。在来到沙龙的17位主讲人中,共有教授5人、副教授4人、青年讲师或博士生8人。

博士沙龙在研究生部老师们的重视下,在全校师生、乃至上海市东北片兄弟院校研究生的广泛参与下,其参与性、品牌度逐渐增强,并且在目标定位、制度建设、规划发展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有学术的思想,有思想的学术”是所有博士沙龙参与者们一直的追求,博士沙龙将在下个学期和老师同学们继续相约,畅谈思想、分享智慧、共享博士沙龙里的学术人生。

(研究生部)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