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莲芳老师用独特视角解读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

发布时间:2011-04-23浏览次数:733

4月19日晚,第36期博士沙龙在虹口校区图书馆604如期举行。本期沙龙的主题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研究之一——用《圣经》解读《哈姆雷特》”,分享人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英语讲师、上外在职博士研究生高莲芳老师。本次沙龙活动吸引了很多对用《圣经》来解读《哈姆雷特》这一话题感兴趣的硕博士生和已毕业的上外本科生前来参加。

博士沙龙一开始,高莲芳老师就以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做自我介绍。她援引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 ”I’m Nobody! Who are you?”表明自己谦虚分享学术意见的立场。之后,高老师以威廉·卡伦·布赖恩特的著名诗篇《致水鸟》中的诗句 “There is a Power whose care teaches thy way along that pathless coast”作为切入点,分析了 “the Power”与《圣经》中《马可福音》(5:17)和《罗马书》(1:19-20)经文的相似之处,从而提出,英美文学的创作无不受到《圣经》文化的深远影响。接下来,高老师以她本人对《圣经》文本阅读和研究长达十年之久的经验,为大家简要地介绍了这部西方传世经典。她将《圣经》中所包含的书目为大家普及性地梳理了一遍,并建议要透彻地理解莎翁的剧本,最好先研读《钦定本圣经》,因为如果没有对《圣经》文本的全面理解,东方学者很难对西方文学进行深入的探究。

至此,高老师回归《哈姆雷特》文本,向我们介绍了她从《圣经》文本出发,对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在创作主题(爱与恨、生与死、复仇与包容)、创作元素(包括人物、故事情节)和创作结构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高老师深入浅出地指出了当今读者对于《哈姆雷特》的种种误读。她举例道,哈姆雷特的著名独白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通俗译法为“生存或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而结合全文观察,正确的译法则应当是梁实秋先生的“死后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个关键的问题”。由此,高老师让我们看见了莎学的博大精深和学人当有的对于文字的执着和认真。接下来,运用文本细读的方式,高老师为大家举例证明了《圣经》对于莎士比亚语言风格的影响。比如在《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一场第十八行中的“Give you good night”有其《圣经》渊源,在《创世纪》43:14和《以弗所书》1:17中有同样的语言风格,意在说明基督教中“晚安”是上帝赐予人平安和怜悯。

高老师对《哈姆雷特》的分析细致入微,抽丝剥茧地将戏剧文本中的话语与《圣经》的解读联系在一起,熟练地引用《圣经》中的话语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阅读文学作品时看待问题的视角。高莲芳老师温柔儒雅,讲演柔和深沉,在沙龙结束之后,高老师在留言册上这样祝福道:“祝愿上外博士沙龙成为畅所欲言的平台、交流思想的良机,越办越好。”最后沙龙在大家对高老师治学的尊敬和分享的感谢掌声中结束。(研究生部 周姗)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