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沙龙五场博士论文写作分享会顺利结束

发布时间:2014-07-02浏览次数:1813

博士问道潜心向学、名师点评指点迷津

--记博士沙龙的五场博士论文写作分享会

 

本学期博士沙龙在研究生部专业学位办的老师们以及博士生同学们的大力支持下,共举办了五场由博士生同学和点评老师们共同参与的博士论文写作分享会,分别涵盖了文学、语言学和翻译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在这五场分享会上,同学们既了解到当前博士生同学们的最新研究动向,又有幸聆听到了上外老师们的精彩点评。

      

博士沙龙第137期博士论文写作分享会 文学专场

5月15日第137期博士沙龙在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成功举行。本期讲座中,丁文莉、申玉革、杨东、牛振宇四位博士生与大家分享了博士学位论文写作中的思考与困惑。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研究员周敏教授担任本期点评嘉宾。周敏教授是我校英美文学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即将以“富布赖特”高级研究学者身份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学。在本期沙龙上,四位博士生虚心探讨,精益求精;周教授博洽多闻,字字珠玑。整场讲座精彩纷呈,令在座师生获益匪浅。

  讲座伊始,四位博士生先后介绍了各自的论文设计。丁文莉博士生以印第安文化中颇具矛盾性与杂糅性的“恶作剧者”为研究对象,申玉革博士生以经典化视角解读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杨东博士生与大家分享了菲利普·罗斯后期小说主题研究,牛振宇博士生则从后殖民角度对史蒂文森的小说《金银岛》、《诱拐》以及《退潮》进行研究。

在点评环节,周敏教授对四人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对大家在论文写作中的困惑进行了耐心的解答。周教授指出问题导向在论文写作中至关重要,论文的每一个章节应当围绕作者提出的问题展开,要么层层递进,要么多维度凸显问题的重要性;其次,周教授强调细节的重要性,她指出参考文献决定了研究层次,显示了作者对研究问题的把握,文献资料的筛选和整理要以研究重点为依据;最后,周教授强调了学术态度的严谨,她再次强调“细节赢得尊重”,论文写作应当字字斟酌,兢兢业业。她还以自己的博士论文撰写经历告诉大家:毕业论文中的每一句话都要经得起检验。

在讲座的提问环节,在座师生积极思考,就论文写作问题与周教授进一步探讨。周教授语言精辟,见解深刻,使同学们深受启发。

 

博士沙龙第140期博士论文写作分享会 语言学专场A

5月22日在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举行了第140期博士沙龙。本次沙龙有幸邀请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徐海铭教授为韩忠军、焦丹、徐忆三位博士生的毕业论文进行点评。徐教授是南京大学英语系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后流动站首位出站博士后。美国富布莱特基金研究学者。曾荣获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奖励基金三等奖(2009)和一等奖(2012)。会议期间徐教授的精彩点评不仅为三位博士生指点迷津,更令在座的听众学习了论文写作的技巧。

       韩忠军博士生的论文题目是《翻译教学研究问题与对策——以东北大学理工科研究生为例》。他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探讨了在翻译教学中搭建多元互补的教学框架,促进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翻译自主学习,依靠他们自身对知识的建构,有效地促进研究生翻译能力的发展。焦丹博士生的论文题目是《基于真实项目的口译教学模式探索研究》,作者采取“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在其负责的国家援外培训项目口译实践中发现特殊问题,对国内外现行口译教学模式进行了横向梳理,提出适用于真实项目语境的口译教学动态模式。徐忆博士生的论文题目是《高校英语教师职场学习研究》。她的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探究云南省高校英语教师职场学习的主要特征、职场学习的过程、职场学习对他们专业发展的作用。   

对于三位博士生同学的论文,徐老师分别作了细致的点评。他首先指出论文标题要明确,不能出现用词不够明确,概念较含混的问题。其次,论文综述要能够发现前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的不足,并在自己的论文中在以前的研究基础上对研究问题进行深化,去粗取精。他还对论文中的文献问题和定性数据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最后徐老师还特地以一篇发表的论文为例,说明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从研究问题、研究设计、以及研究过程等一系列应该注意和掌握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徐教授切中要害的点评,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以及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令在座同学钦佩不已。

博士沙龙第142期博士论文写作分享会 语言学专场B

5月29日第142期博士沙龙在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成功举行。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上海外国语大学王雪梅教授作为点评嘉宾。王雪梅教授是我校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入选2011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她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二语习得、应用语言学。王教授对蔡朝辉、何花和蒲冬梅三位博士生的博士论文的点评,令在座硕博士生同学受益匪浅。

讲座伊始,蔡朝辉博士生就其关于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的毕业论文,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设计,研究基础以及现状调查,初步发现等开展铺陈展开。接下来,何花博士生就其有关英语教学中的注意与语言输出研究讲述了自己论文的初步设计,引论,文献综述,实验,研究结果与讨论,以及研究结论。最后,蒲冬梅博士生就其有关高校英汉双语课堂语码转换策略的功能研究的论文主要讲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方法、研究路径、内容及目的以及研究结果。

在点评环节,王雪梅教授就博士生同学们的论文题目/所涉及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有可能的研究假设来分别进行了点评讲解。对于蔡朝辉博士生的论文,王雪梅教授指出对优秀大学英语教师和专家级大学英语教师的界定需要尤其注意。王雪梅教授还对何花博士生论文中有关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以及蒲冬梅博士生论文中有关评分的信度和效度等问题提出了建议。她强调一定要认真细致地看待毕业论文,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讲座进入了最后的问答环节,在场同学们纷纷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踊跃提问,王雪梅教授的回答简洁质朴,点评风格亲切可人,她还希望大家以后能够多参加博士沙龙等活动,提升自己的眼界视野。

 

博士沙龙第143期博士论文写作分享会 翻译专场A

6月5日的第143期博士沙龙很荣幸请到上海外国语大学刘全福教授为五位博士生的毕业论文进行点评。刘全福教授是我校英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当代西方文论。

华静博士生的论文题目是《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及翻译策略》。她从两方面陈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其一是中国文学走出去,其二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译研究的不足。其次她介绍了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内容,并指出她论文的意义在于将文学研究和翻译结合起来。冉玉体博士生的论文从跨文化的视域,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石,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在旅游材料中的体现,建构跨文化视域下的旅游材料外宣翻译的理论模型,同时梳理、归纳、分析、总结北京故宫博物院外宣文本的翻译策略,以论证该理论模型在具体翻译活动中的理论指导性和操作可行性。王福祥博士生的论文以翻译初学者和半职业译者为研究对象,以击键记录法、回溯式有声思维和屏幕录像法收集翻译过程数据,在统计分析受试所采用翻译单位的大小、性质、层次、类型及停顿时长等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有声思维和屏幕录像数据,探讨工作记忆和文本复杂度对译者选择翻译单位的影响。李春光博士生的论文题目是《“不忠”之名与实: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与变译理论比较研究》。她从绪论、思想探源、研究范式、核心体系、理论批评、实证分析及结语等六个方面对该论文进行介绍,指出该论文旨在探索中西译论的融合之道,以及在西方译论研究的影响下,中国译论研究模式的转型之路。宋秀芝博士生的论文题目是《神话—原型视域下圣经汉译研究》。她在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等之后,就自己遇到的问题咨询刘全福老师,如圣经的网络电子本是否不具备学术价值,结构是否合理,证据是否充分,是否还需分析一位译者等等。

针对上述博士生同学的论文介绍和问题,刘传福老师在点评之前为大家分析了学术论文写作与学位论文写作的不同之处,告诫大家一定要充分利用资源完善自己的论文。刘全福老师从论文题目、研究内容、理论支持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各位同学的论文一一作了点评,并对同学们提出的困惑作了细致的解答。他指出理论支持应尽力避免“两张皮”,即内容与理论断裂,要把理论打通,贯穿全文。不觉间,已经超过讲座时间十几分钟。然而刘全福老师和博士生同学们仍意犹未尽,整场沙龙气氛热烈。

 

博士沙龙146期博士论文写作分享会 翻译专场B

6月12日博士沙龙举行了最后一场博士论文写作分享会。本场分享会有幸邀请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肖维青教授作为点评嘉宾。肖维青教授是我校硕士生导师,中美富布莱特高级研究学者,上海外国语大学二级学术骨干,近年在《中国翻译》、《学术界》、《外语教学》、《外语学刊》、《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首先,肖教授在开场白中从四个方面为参与分享会的同学们提出了提议。第一,博士生们要放下思想包袱,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第二,本次点评会专讲不足,还请分享人有思想准备;第三,我们研究问题如同钻井,挖得越深涉及的范围越广,因此要在微观的基础上把握宏观;第四,论文的参考文献要亲自来读,并且读原著。

戴玉霞博士生的研究是有关和合翻译关照下的苏轼诗词英译对比研究。她指出对于苏轼诗词英译研究而言,目前尚没有这方面的博士论文和研究专著,研究资料十分匮乏。石春让博士生的论文题目是《英汉科技新闻特写的语篇隐喻对比研究》。他以现代认知语言学隐喻研究作为理论支撑框架,以国内外最新发表的英汉科技新闻特写语篇为语料,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多层次、多维度探讨英汉科技新闻特写在宏观和微观层面表现出的隐喻的异同。岳中生博士生的论文是有关生态翻译批评体系构建的研究。他的论文以生态翻译理论为指导,依据生态翻译“十论”构建翻译批评体系,以体系构建要素的厘定和体系的批评实践效用为核心研究内容。最后一位苏蕊博士生的题目是《<圣经>汉译中的读者关照》。她的论文从两个典型的、比较流行的译本(“官话和合本”和“现代中文译本”)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实际的翻译操作的对比出发,揭示两译本观照读者的翻译行为

针对这四位同学的毕业论文,肖老师分别指出了问题并提出了建议。比如关于和合翻译理论的论述还不够明确;文献综述不明确,过于繁复,部分章节的标题与主题关系不明确;章节区分太粗,可以进一步细化等。本次分享会对同学们的论文写作和答辩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这五场博士论文写作分享会虽已结束,但对于参加分享会的博士生同学们来说,他们的论文撰写还远未结束。相信通过各位点评嘉宾的精彩点评,博士生同学们的毕业论文会更加出彩,聆听分享会的各位同学们也会重新思考自己的科研与论文撰写之路。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