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昌乐教授做客第138期上外博士沙龙

发布时间:2014-05-22浏览次数:349

周昌乐教授做客第138期上外博士沙龙

2014年5月17日下午2:30,第138期上外博士沙龙在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成功举行。讲座有幸邀请到了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昌乐教授。周教授长期从事人工智能及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工作,将人文与科学完美的结合,主要开展有关心智仿造、艺术计算、国故新论等方面的研究。本次讲座,周教授带来了一场题为“实验方法,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革新”的精彩讲演,令在座师生受益匪浅。

讲座伊始,周教授为大家介绍了科学化人文的背景。周教授指出,人们往往将科学和人文放在对立面上进行审视。1959年英国科学家C.P.斯诺在其著作《两种文化》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上逐渐分裂成为两种文化:传统的人文文化和科学技术文化。这两种文化呈现出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普遍现象。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后现代科学的兴起,这种现象才有所改观。人们意识到人文和科学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试图打破两者的分野,站在科学的角度重新思考传统人文的经典问题,诸如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道德的作用,甚至什么是天道等。周教授指出,传统科学的三大核心支柱——物质世界的客观性,二元论,还原论——随着三个理论——量子力学,非线性动力学和以哥德尔定理为代表的新的逻辑学——的诞生,被证明是没有可靠基础的。周教授通过列举薛定谔猫佯谬思想实验、借用老子“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的描述,解释宇宙大爆炸原理,分析气象学中的气象预报,简述希尔伯特的23个问题以及宗教问题等,旁征博引,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将量子力学等三个理论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我们意识到,科学走到最后,终于与人文相遇。因此,人文社科拥有了全新的起点,重新关注传统人文关心的是问题。我们可以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更加深入的研究人文问题。

随后,周教授指出,人文学科要进行科学实验涉及到的最核心,最相关的两个学科是认知与脑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人文社科研究的所有问题都跟人相关,而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其拥有发达的大脑。周教授表示,近年来,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大脑的运行机制和作用机制了解渐深;核磁共振成像,近红外,微电极,脑电图,以及解剖学等设备和技术的成熟,为人文社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绝佳的背景。例如,对于知识论中概念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这一哲学上的争论,可以通过脑电图的方式得以解决。周教授还强调,计算机科学是信息时代的重要工具,是文科和理科的通用工具。周教授建议大家最好能够掌握一门比较高级的计算机语言,使其在研究中成为高效的工具,可以按照自己的研究问题,进行特定的数据统计,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掌握认知与脑科学和计算机科学分别为科学化人文在科学和技术层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接着,周教授举例说明了目前应用到人文社科中最常见的三种实验方法——计算仿真方法,认知心理实验,认知神经科学实验——以及不同领域如何应用这样的方法进行研究。计算仿真方法是指利用计算工具超强的计算能力和图示化能力,来模拟人文社科中的某一问题。例如,使用计算机仿真方法模拟囚徒困境问题,计算哪一种策略的效果最好。又如,研究基督教流派的演变历史,运用计算机再现整个基督教流派的演变,抓住导致流派分裂的规律,进而找到主要原因和关键因素,为研究提供可靠依据。周教授指出,随着计算技术的日益发达,我们可以解决以前不能解决和无法想象的诸多问题。认知心理实验是把传统的心理实验同计算机仿真的方法结合起来,解决一些以往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人们通常认为很神秘的“灵魂出窍”,即脱体体验问题。科学家运用认知心理实验的方法证明脱体体验是一种体感幻觉,是一种对本体的错觉,并且刺激大脑角回部分,往往会导致体感幻觉的出现。因此认知心理实验的结果说明,所谓“灵魂出窍”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人的虚拟体验。第三种方法称为认知神经科学实验方法,该方法使用认知神经科学的设备进行人文社科问题实验。西方人最先使用这种方法研究中国传统禅宗中的打坐,即冥想,探询该活动对人类脑电波及心理品质的影响。这些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专注一境”的冥想,实验证明,“专注一境”的冥想会产生跨脑区的γ波,而γ波在心理学中代表注意力集中,因此,长期进行这一类打坐的人,会表现出专注度高和工作效率高的特点。第二类为“正念法”,与“专注一境”的方法不同,此种方法不要求控制自己的想法,而是随其自由流淌。实验证明,这一类方法能促进θ波的产生,θ波与愉悦和放松的心情相关,因此,人们利用这一方法治疗抑郁和心灵创伤等,能够明显缓解症状。第三类为“坐忘法”,指通过打坐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体悟天道。实验证明,采用“坐忘法”时,脑电会出现明显变化,显示出人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是完全可能的。周老师指出,心法在中国古代最为发达,研究和保护这些心法是中国人的责任,运用科学的手段重新审视这些禅宗心法,对于揭示新的现象,对于科学的发展,对于进一步探询人类大脑,尤其是意识科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后,周教授针对语言学,详细介绍了该学科的科学化研究方法。周教授表示,语言学研究中主要运用计算和认知实验的方法。我们应该掌握计算分析方法,结合非线性动力学的知识,来研究这个复杂的语言系统。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深入,语料库语言学逐渐兴起,该学科研究完全是基于计算机技术,运用软件获取相关的语言信息,实现生语料与熟语料的转换,进行数据挖掘和处理,通过分类汇总进行语言分析。而在认知语言学方面,认知神经科学的不断深入,为这一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最后,周教授总结到,人文文化和科学技术文化交叉的时代已经到来,文理已经由相互对立,逐渐走向密切合作,优势互补的新阶段。周教授鼓励同学们积极学习相关科学知识,积极与相关专业人士合作,将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人文社科研究中,不断推动科学化人文进程。

两个多小时的精彩讲座在现场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在随后进行的问答环节中,周教授就大家关心的文学方面的科学化研究方法和科学化人文研究设备等问题,一一耐心的进行了解答。大家纷纷表示,周教授的讲座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又发人深省,意犹未尽,为我们人文社科的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