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毕业季线上专访之后,上研职团在线访谈又与大家见面了!本栏目主要通过在线约稿的方式,邀请已走上工作岗位的优秀校友们与大家分享工作近况与体会。本月我们开辟的板块为【博士生专版】。
我们在本期访谈中有幸邀请到了我校博士生陈建林和王懋康作为嘉宾。陈建林从小山村里一路走来,在其读博的道路上有着怎样的艰辛,又做出了哪些重大的选择?王懋康在研究生阶段曾担任院学生会主席,如此一位科研、活动两手抓的优秀人才在读博之后又有怎样的心得体会?让我一起聆听两位博士生的故事,希望大家也能获得些许思考。
我的读博与就业之路
上研职团邀我分享自己的读博和入职经历,我非常乐意。我热爱上外,感谢上外,同时也希望能通过讲述自己的经历给对求学和人生有诸多困惑的师弟师妹们一点点参考。
我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出生在西部的一个小山村里。儿时的生活里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没有高铁,也没有十里之外的风景。和小伙伴们用纸制的道具模仿动画片里的英雄人物是我对童年最深的记忆。那时候,初中毕业考入中专师范学校就等于端上了铁饭碗。于是,在15岁那年,我遂家人和老师所愿考入市里一所师范学校。尽管还怀揣着上大学的梦想,但早工作,早挣钱的观念让我很愉快的完成了学业,并且和其它同学一样被分配到中小学校当老师,开始了神秘而神圣的职业生涯。
我在一所初中学校做了英语老师。由于师范没有开设英语课,我的英语水平可能连初中学生都不如,教英语对我来说显然是很大的考验。但农村当时的现状就是这样。于是,我的从教经历就从一边学、一边教开始了。
刚工作,便听说初中同学在读完高中后陆续考上了大学,羡慕不已。于是,暗下决心要继续深造。四年后,我终于找到了机会,去了省城进修大专文凭,专业是英语。在城市两年的学习和生活让我又萌生了继续读本科并且留在城里的念头。我又参加了成人高考并被录取。本科毕业后,我留在了省城,并且被一所专科学校聘请做了英语教师。在高校做编外英语老师的我倍感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这是一段房价开始上涨,文凭开始贬值的时代。同行老师们一个个都去读研究生了,自己却还是本科学历。要想在高校留下来,唯一的出路就是考研。于是,我又走上了考研之路。当时,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并没有今天这样大,研究生考试竞争比较激烈。我的专业是英语语言文学,而上外无疑是全国外语类院校的排头兵。竞争就更加激烈了,但我依然选择了报考上外。经过不懈的努力后我被上外录取为硕士研究生。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大都市的憧憬,我来到了上外。这里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开始,一切都要从头学起。还未来得及认真思考未来,便被带入读书、准备、上课、讨论,从图书馆到食堂,再到宿舍的无限循环中了。
一年时间匆匆而过,我不得不开始详细规划自己的未来,思考毕业后将何去何从。首先应当想清楚的事就是自己想要什么,能做什么。同学们有的毕业后想去外企,有的想去国企,有的想考公务员,有的想出国,大家各有各的想法。而对我来说,最想做的就是去一所高校当老师。这多半是由于自己习惯了做老师的缘故。但还有一层原因,那就是我认为自己不大能够适应企业文化和生活节奏。我读硕士的年头,正赶上全球经济的不景气,房价大幅上涨,文凭急剧贬值,仅靠硕士文凭想进高校已经是难上加难。加之,我对读书、教学和科研也有较为浓厚的兴趣,于是,从第二年起,我便开始两手准备,一方面努力读书准备考博,一方面也关注一些高校招聘信息。硕士毕业那年,参加了上外博士入学考试,当然也去了一些单位应聘,大部分都是高校。就在自己还未找到理想工作时,却得到了上帝的眷顾。我被录取了,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迈出了现阶段人生规划的第一步。
读博三年,我和其它同学一样,读书、钻研、上课、听讲座、写论文。同时也有幸得到国家留基委的资助去国外学习。读博期间,自然没有忘记毕业以后的打算。自己常常思考到哪里去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即将毕业时便显得紧迫而严肃。是留在南方,还是回到西部家乡。南方有比较优越的经济条件,有较好的学术资源。然而,西部有家乡,有亲人。有许多好心的老师和朋友都劝说我留在南方,而我觉得回到家乡似乎更加适合我的人生道路。于是,我回到了家乡,做了一名高校教师。
总结求学和就业经历,我似乎一直在努力着,追求着。这种动力可能一半源于现实的压力,一半出于自己的主观意志。而最重要的也许是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并且能做什么。(文/2013届博士生校友陈建林)
不要赶着去成功
偶然间看到网络上流传的一组十分“逗比”的趣图,图中描画的是一个身穿“太监”戏服的群众演员驾着“电瓶驹”风驰电掣的模样,肥大的戏袍迎风鼓噪,好不滑稽,让人忍俊不禁。图片下面的文字更加传神,“您这是赶着去上朝么?”还有网友配文“您介是赶着去穿越么?”翌日,与一教师好友微信,得知对方赶课途中“车的电瓶坏了”,顿觉情境相合,便接着逗趣说,“您这是赶着去上朝么?”,并附送趣图,好友看后知趣调侃答“还是被偷拍了”。看来,朋友间还是颇有同感和默契的,双方一笑而过。逗笑之余,一方面感叹现今的网友真心是颇为有才,如此趣图和精彩的配文网络上实不少见;另一方面,这种幽默,茶余饭后逗大家一乐竟然也会发人深思。网络是生活的写照,它源自生活,又影响生活。嬉笑过后当思余味,我止不住回想,我们是否有时候,也会在仓促之中,因为赶着去做某事,而闹出过笑话,在赶场的路上,留给看客们一个滑稽的背影呢?
转念一想,生活中这种滑稽之事还真是比比皆是。如,近来颇为吸睛的华人女星“赶着去戛纳走红毯”,不管有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都在镜头前争先恐后,各个大牌傍身,拼妆容,拼人气,仿佛没了这些奢华外物的加持,就上不了戛纳的红毯,赶不上红毯就不能够大红大紫。再如,以前的老话题“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教育领域对家长们的一句最大的误导,家长们都赶着“揠苗助长”。如郑渊洁所说,倘若把人生比作一场短跑,那么这个“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人生却是一场马拉松,最终赢得比赛的通常不是那些赢在起跑线上的选手。还有,“选秀”节目的日益火爆,迫使草根们赶着去选秀。如果只是为了圆梦,倒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味只是浮躁的贪欲驱使,“不经风雨就想见彩虹”的话,那往往会输的很惨,但凡是真正的“选”和“秀”,大浪淘沙,胜出的人往往不是心存侥幸的投机者,而是有“真材实料”、经风雨磨砺的有备之人。种种社会怪象丰富了我们的谈资,有的成了网络写手们八卦的素材,有的成为评论家针砭时弊的佐料。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整个社会、各行各业似乎都被一种浮躁的情绪笼罩,人们好像都在被一种无形的手推迫着自发地、匆忙地、不约而同地“赶场子”。本应“潜心求真”的校园也不能幸免。常听一些老教授失望的叹息,“现在的学生都沉不下心,读不得一本好书,写不得一篇文章”;面对学生旷课,有教师同行善意地说,“点名不要太严,考试不要太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生也不容易,他们还要赶着去实习嘞”;面对挂科,有学生自己会说,“老师,我马上要工作了,您也很忙,我没有时间来补考,您也别麻烦,给过就得了!” 作为学生,作为研究生,作为博士,作为教师,我们都应好好反思一下,是否有过这种时候赶着拿学分,赶着考证书,赶着不挂科,赶着实习,赶着出国,赶着写论文,赶着发文章,赶着投简历,赶着找工作,赶着评职称,赶着赚钱,赶着买房,赶着结婚,赶着升职……有多久没有在一个惬意的午后,冲一杯清茶,翻开一页书,静静地读了?有多久没有从纷繁的琐事中抽身安静而专注地思考一个专业问题?有多久没有毫无功利心地、只为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做学问了?有多久没有和伙伴们三五成群心无旁骛地打一场酣畅淋漓的球赛了?有多久没有放慢脚步,停下来欣赏沿途的风景了?有多久没有问自己生活究竟是为了什么?赶着求学究竟是为了什么?赶着毕业是为了什么?赶着找工作是为了什么?如此着急地赶着去成功究竟是为了什么?
当然不得不说,现如今社会竞争越发激烈,诱惑越发多样,压力越发难以招架,生活在其中的我们为了生存需要和追求幸福,必然会努力拼搏,不甘心落人之后。我们似乎比任何一个时候都迫切渴望成功,也比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加不愿等待。我们的心似乎都不在生活真正进行的时刻,不是在过去,就是在将来。这都可以理解,但是万事万物皆有规律可循,有悖于此将事与愿违,事倍功半。这种时候要明确你正在做的事情的性质和你究竟想从中得到些什么。说白了,还是要定位好自己的位置和未来的走向。正如我的一位恩师所讲,如果你要实习要赚钱要找工作,那你当初何必要选择来读书?直接参加工作,积累经验才是正解;如果你要读书学习写文章,那么你为何不专心致志的读书学习写文章,反倒三心二意,岂不是“晃点”自己,做了选择又负不起责任?在悲哀命运多舛,时运不济,世道艰难,世风日下之前,请冷静地扪心自问一下,你究竟有没有认真对待又专注投入了多少呢?
作为博士研究生,不论是科研学习,还是求职工作,尤其需要沉静下来,切不可赶着去成功,欲速则不达。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培养出能够独立进行科研工作和学术研究的学者和研究员。在我看来,博士学历和学位证书一方面代表了博士期间你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资格证书”,证明你已经可以胜任这种工作,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像是要想开车上路,你必须先拿到驾照一样。博士的学习和实践也只是你为未来科研之路夯实基础的一种专业和集中的训练。科研之路,也如同一场“马拉松”,要打持久战,开个好头固然振奋人心,但是保存实力,厚积薄发才能走的更远,才更有可能最终胜出。当然,科研之路并不是所有博士毕业生的唯一选择,只是大多数毕业生可能要面临的选择。但是,即便将来走上其他道路,也同样会遭遇诱惑,渴望成功。所以,学会思考、学会选择是每个人都无法跳过的一课。因此,“修身·养性”对于任何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至关重要。历史上多少名人墨客都遇到过这种困惑并给我们留下很多劝诫。最有名的是诸葛亮修身立志的名篇《诫子书》,言简意赅,“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文短意长,治学的关键为“静”,而将失败归于一个“躁”字。苏轼赠与同事张琥的《稼说》借“富人之稼常美”而喻人之治学。在他看来,“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继而他告诫有志于学者“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三年时光稍纵即逝了,如白驹过隙,只是须臾而已。想来,一生中能够有这样的一段时光专心做一件事情是非常令人感恩的。回忆起来,我还没来得及有这样的觉悟,时间就早已如流沙般滑落我的指隙,让我悔恨不已。做学问,知识的日积月累必不可少;一个学者的成长与成熟也是有周期的,是需要持续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的,所以务必沉住气,要有跑“马拉松”的心理准备。要树立一种坚定的信念,还要耐得住寂寞。那要怎么修炼呢?从寻找“静”开始。当朋友们出去逛街“嗨皮”,留你一人独自泡在图书馆,翻着晦涩的文献,面对着电脑上打开的空白文档和闪烁的光标,烦躁的心绪和挫败感犹如潮水般涌来几乎难以自持的时候,不妨试着合上书本,关上电脑,找一张白纸,拿起笔,画一幅画,写几行字,坚持这样几次,你会喜出望外地遇见一个久违的、不一样的自己;当你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时候,不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五年后、甚至十年后自己的样子,那时的自己正在做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程度,过着怎样的生活,然后反过来推算,你就知道现在的你应该要做什么了。把握好事物本身的节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相时而动,那么成功便会是一种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产物,自然到你根本不必着急去寻找,所以根本不用赶着去成功。
“上研职团”的约稿邀请,遂深刻自省与反思,献拙作于此,是为律己更
甚,并愿与同学们共勉之,请各位老师和同行斧正。(文/2013届博士生校友王懋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