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学位论文写作分享会——文学专场
5月15日晚,第137期博士沙龙在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成功举行。本期讲座中,丁文莉、申玉革、杨东、牛振宇四位博士生与大家分享了博士学位论文写作中的思考与困惑。我校文学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周敏教授担任本期点评嘉宾。四位博士生虚心探讨,精益求精;周教授博洽多闻,字字珠玑。整场讲座精彩纷呈,令在座师生获益匪浅。
讲座伊始,四位博士生先后介绍了各自的论文设计。丁文莉以印第安文化中颇具矛盾性与杂糅性的“恶作剧者”为研究对象,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即詹姆斯·韦尔奇的恶作剧者成长小说,路易斯·厄德里克对恶作剧者的重塑和改写,杰拉德·维兹诺的恶作剧者话语。丁文莉指出,在詹姆斯·韦尔奇的小说中,主人公最终都以某种形式回归了本土,路易斯·厄德里克突出了印第安人对家的理解、对地域的回归以及与自然的融合,而杰拉德·维兹诺的小说则突破了“家”的概念和地域的局限。
申玉革以经典化视角解读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追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从英国走向世界的经典化历程,从本质主义经典观出发探讨其经典化的内部成因,继而依据建构主义经典观分析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利变动、特定历史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以及作为戏剧家的莎士比亚对其诗歌作品传播的影响,得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经典化的外部成因,论文最后分析了经典的传承作用。
杨东与大家分享了菲利普·罗斯后期小说主题研究。杨东以《人性的污秽》与《反美阴谋》两部小说为依托,探究罗斯后期作品中各文化要素对前期作品的延续与发展,分析构成悲剧性根源的多重文化主线,解读它们在罗斯前后期作品中的不同文化生发机制。在《人性的污秽》中,罗斯开始正面描述犹太人的生存困境,从族裔理论维度反思少数族裔身份问题,带有较多的同情基调。《反美阴谋》则凸显了美国犹太移民和后裔对二战大屠杀历史以及当代人对战争的恐惧。
牛振宇从后殖民角度对史蒂文森的小说《金银岛》、《诱拐》以及《退潮》进行研究,讨论了史蒂文森在这三部不同类型的小说中对殖民主义的不同理解和态度。牛振宇指出,《金银岛》潜藏着根深蒂固的东方主义思维方式,其虚构的“金银岛”代表了西方头脑中歪曲的东方形象,反映了西方对东方的污蔑和贪欲。《诱拐》的创作背景是苏格兰起义,其反殖民主义倾向明显,牛振宇突出介绍了小说中的低等情节与从属情节,以及二元对立在语言、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三方面的体现。《退潮》是史蒂文森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其后期南太平洋小说的代表。小说呈现了东方土著的正面形象,以及西方角色的复杂二元对立性。牛振宇认为,《退潮》中正反两派人物的道德界限变得模糊,人物社会身份也难以指明其道德立场,而两派人物自身内部又都存在着善恶对立的两面性。
四位博士生分享了各自的论文设计后,周敏教授对四人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对大家在论文写作中的困惑进行了耐心的解答。周教授认为,问题导向在论文写作中至关重要,论文的每一个章节应当围绕作者提出的问题展开,要么层层递进,要么多维度凸显问题的重要性。其次,参考文献决定了研究层次,显示了作者对研究问题的把握,文献资料的筛选和整理要以研究重点为依据。最后,周教授强调了学术态度的严谨,她指出,“细节决定尊重”,论文写作应当字字斟酌, 兢兢业业。
在讲座的提问环节,在座师生积极思考,就论文写作问题与周教授进一步探讨。周教授语言精辟,见解深刻,令同学们获益匪浅。
(上外博士沙龙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