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恬博士做客第127期博士沙龙
3月25日晚,第127期博士沙龙在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成功举行。本次讲座中,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李恬博士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指类句产生和容错的认知机制,令在座同学受益匪浅。
讲座伊始,李恬博士观往知来,带领同学们简要回顾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她言简意赅地指出,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逻辑和哲学领域的研究、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和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其中,Krifka、Mccarthy、Carlson、Gelman Bloom等代表人物极深研几,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国内的相关研究也是方兴未艾,哲学和逻辑学界的周北海、张立英析毫剖釐,研究概称句现象;语言学界的廖巧云精意覃思,探讨逻辑的悖论与指类句的相似性。
接着,李恬博士对指类句产生和容错的认知机制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她指出,指类句是指以“类”的划分为基础的句子,概括一类对象的全体或一部分具有某种规律、属性或特征。指类句的句法结构是主语+谓语,它描写或谈论句子的主语NP,概括性描述或断言某一类事物具有的某种属性。如“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该句描述的是恐龙这个物种的存在时间,而非个体的生命长度。谈到指类句的其他特点,李博士指出,指类句的真值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事件,真值判断与认知主体有关,所指特征是动态变化,而非静止恒定的。“容错”这一概念是指人们不因个别反例而否定指类句所表达的“类”的属性。比如我们普遍认定“鸟会飞”为真,不因“鸵鸟不会飞”而判定前者为假。
李恬博士化繁为简,让在座师生对指类句和容错机制有了初步的了解,随后,她穷波讨源,进一步探讨指类句产生的基础。指类句产生的语言基础是语言表达经济性和增强话语解释力的需要。该类句子能以最简单的形式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较多出现在科普类文章和启蒙教材中,儿童学习语言多以指类句的形式出现。其次,指类句表达的通常是大众或者仅仅是在某个小团体的内部对某种事物所达成的共识,因此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方面的发展变化成果往往通过指类句表达,这是指类句的社会基础。论及指类句的逻辑基础,李恬博士穷理尽微,阐释了对比和类比两种分类方法,对比是经典范畴化,旨在找出不同点,实现自上而下的分类;类比则是原型范畴化,旨在找出相同点,实现自下而上的分类。她强调,指类句的逻辑基础是分类逻辑,逻辑划分的方法让人们对类的认识由模糊趋向精密。谈到指类句的认知基础,李恬博士认为,在最初认识阶段,人们的认知只是针对有形的个体;到了认知的高级阶段,人们会对接触的事物进行归类和总结,这就需要借助指类句所表达的类的概念和特征。
在讲座的最后,李恬博士化抽象为具体,用生动的例子展示了指类句在语言运用中的典型表现。同学们惊奇地发现,众多耳熟能详的古文诗词就是指类句,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一些隐喻修辞中,指类句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徐盛桓所说,有些隐喻、转喻或成语、诗词的说法之所以成立,是背后有一个隐性的指类句作为预设。李博士以Ezra Pound的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为例: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她指出这个隐喻中隐含的指类句是花朵是粉色的。此外,指类句还出现在矛盾的语句中,如“周围一点声音都没有,只有几只蛐蛐在鸣叫”,这句话前半句使用全称量化的表达,后面话锋一转,出现反衬的效果,凸显修辞的张力。
在讲座的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提问,陈恬博士对答从容,虚怀若谷,令在座同学钦佩不已。(上外博士沙龙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