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1日晚,第125期博士沙龙在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604会议厅成功举行。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山东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范敏副教授,她为大家带来了有关《论语》文化英译与海外接受探究的讲座,令在座的老师和同学获益良多。
范敏副教授是山东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毕业,曾先后在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牛津大学访问学习。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成员,曲阜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中心)负责人,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研究领域主要为篇章语言学与翻译,文化与翻译,译学词典研究等。迄今发表学术论文、专著、教材二十多 篇(部),学术成果丰厚。
范敏副教授首先从论语的本源讲起,指出《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曾有三个不同版本,分别是《故论语》,《齐论语》与《鲁论语》。后来大学者郑玄以《鲁论语》为基础,参考其他两个版本的《论语》,编校成《论语注》,并对《论语》加以注释。
承接着《论语》的起源讲解,范敏博士层层深入,逐步分析论语的语言风格,“论语语言简练,富含哲理,生动形象,”范敏博士这样说道。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思想道德、政治观念、反应了他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在《论语》中,孔子所主张的核心思想是“仁”。
谈到“仁”时,范敏博士还通过展示一份2013年《论语》核心词汇的图表为我们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讲解,“仁”字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110次, 仅次于“知”。由此可见,孔子非常重视“知”的力量,也就是孔子非常重视学习知识,他主张通过知识与智慧来获得财富和声望。同时,孔子也非常重视“仁”, 他认为“仁”是做人的根本。“仁”的观念是从家庭出发来定义的,是指尊卑长幼、亲疏远近这种有差异的爱。而这些关系又建立在孝悌、忠君、父父子子、君君臣 臣等等级制度思想上。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是非常符合封建统治者要求的,他们都尊称孔子为圣人,用孔子的思想来强化他们的统治。
随后范敏博士自然地过渡到了对论语内容的分析,她举了几个例子。例如,“弟子如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弟子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外面要友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要忠信,要爱护民众,要亲近仁德,如果再有余力,要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孔子还说过一句话,“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如果没有仁德,那么他学礼学乐又有什么意义呢?
此外,范敏博士还特别指出了《论语》的思想教化作用,不同的学者对此有过不同的解读,当时有一位学者叫理雅各,他翻译的《论语》是当时的一座里程碑。理雅各的身份很特殊,他既是一个传教士,又是一个汉学家。在理雅各的眼中,《论语》就类似于西方的宗教典籍一样,而中国的著名学者辜鸿铭则认为《论语》是中国的国教,儒教的典籍。安乐哲认为西方学者按照西方宗教观念来理解中国哲学,把中国思想 “基督化”,并将中国的“天”理解为基督教中的“上帝”的观点是不对的,事实上,是“礼”而非“天”才是儒学宗教性的核心。
为进一步解读《论语》的思想教化作用,范敏博士举出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其中的一个例子是关于天命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当时辜鸿铭老先生给出的译文是Confucius remarked, “ At fifteen I had made up my mind to give myself up to serious studies. At thirty I had formed my opinions and judgment. At forty I had no more doubts. At fifty I understood the truth in religion. At sixty I could understand whatever I heard without exertion. At seventy I could follow whatever my heart desired without transgressing the law.”从辜鸿铭老先生的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论语》的思想教化作用是非常大的。
范敏博士的解读生动细致,考虑周到,在对具体的案例讲解后,她切入主题核心,讲述了在当前译界《论语》的重要意义,强调《论语》的传统价值经典重构 对当代社 会具有非同寻常的作用。范敏博士还引用了十八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价 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道德),进一步点明《论语》英译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外的接受起到的积极作用,使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使《论语》英译在国外的传播起到了源头活水的作用。
在更深一层次上,范敏博士谈到了今天的第二个重点:《论语》的文化解读。谈到文化解读,范敏博士引入了霍夫斯塔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她分别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 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刚柔性、长短期方向进行了透彻细致的分析。从基于东方文化的四个维度入手,范敏博士分析了长期导向、合作性、仁爱心和道德纪 律,得出《论语》所代表的是文化维度中的仁爱心、长期导向、谐和性和道德规则。
除了上述的文化解读外,范敏博士还对《论语》进行了思想辩证解读:儒家角色伦理学。《论语》中存在着大量体现角色伦理学的例子。如孔子论“子为父隐”体现了亲情至上的原则。叶公有一天对孔子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之,而子证之。”而孔子则说:“吾党之直躬者异于 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意思是叶公说:“我们这的人啊,他父亲做了坏事,他儿子来证实他。”而孔子则说:“我们这里不是这样的,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这才是真正的直。”从这一点上看,《论语》中否定了个体的自由存在,也就是说它否定了人首先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的。 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正确地进行认识,使自己达到能够坚守正义,追求真理的最终目的。
在第三部分,范敏博士就对影响《论语》英译在海外接受的诸多因素进行了解读。她从篇章语言学的角度介入,对影响《论语》英译在海外接受的诸多因素开始了一一 分析,逐步解读。她谈到了译者、读者、衔接与连贯、内容、语境、互文,其中译者方面的因素主要是指译者的主体性,还引用了许均、查明建与田雨在此方面的研究加以说明。在读者层面,范敏博士援引伽德摩尔的说法:文学的接受与解释的这种不确定性正是它的生命力源泉。在衔接与连贯层面,范敏博士提出自己的见解:《论语》是若干片段的集合体。在内容层面,范敏博士指出:对于《论语》的内容管理要注重《论语》中具有个性与国际化特征传统文化的翻译与传统价值经典重构。我们要选择那些具有国际化价值,正义的文化向外传播。在语境层面,范敏博士引用了李运兴老师的对于翻译语境的解释。翻译语境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瞬时生成的语境视野。在互文层面,范敏博士提出我们要注意原文与译文的语言间的互文、文体互文和信息互文,并注意翻译过程中主体、权力、话语及读者间的互动。
在总结部分,综合了多方面多角度的考察和思索,范敏博士给出了关于《论语》英译的解读:翻译是一种话语建构,建构结果取决于原作、译者、读者、接受环境等多种因素。随后谈及最为关键的环节——如何找到《论语》英译的最佳翻译策略,对此,范敏博士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论语》英译的重点是在异化与归化中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最后,在讲座的提问环节,在座同学积极踊跃,提问积极,与范敏博士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交流,有的同学就关于《论语》英译的论文选题视角问题向范敏博士请教,有的则就《论语》英译在海外的接受向范敏博士提出许多新颖独特的问题,为整场讲座增添了一些新的宏观思考。在场研究生同学都纷纷表示此次讲座令自己受益良多,让自己对《论语》翻译的认识有了全新的看法。(上外博士沙龙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