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的“存在”与“虚无”

发布时间:2014-01-06浏览次数:500

国际关系的“存在”与“虚无”

2013年12月26日晚6:30,博士沙龙静湖读书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4教楼340教室如期举办。

本次静湖读书会主讲人是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公共关系讲师张鹏老师,他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获硕士学位后继续在本校研读国际关系,并于今年6月获政治学博士学位。读博期间,他曾前往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全球政治研究院研读进修。张鹏老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公共管理、地方部门的全球联系及央地关系等,已经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各大期刊上发表数篇论文,其中包括三篇在我国核心期刊上刊载的文章。

在读书会正式开始之前,张鹏老师已和部分到场同学在轻松平等的对话中展开了讨论,他引入古希腊“学园”概念,指出自己心中理想的教育方式就是对话。他说,这次读书会就应像朋友间的谈话一般,轻松融洽并富有内容。

在简短的自我介绍之后,张鹏老师通过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引入了本次读书会的主题——国际关系。他解释说,国际关系并非只有政治属性,它是具有多面性的,既具形而上层面上的意义,也可以是“形而下”的。比如,当本国人去往国外,与他国公民间的交往就能形成一种微型的国际关系,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外交官”。在这个话题的引领下,张鹏老师首先介绍了《中国震撼世界》一书。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记者杰克·贝尔登,他实地考察了中国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农村与农民生活,并且在书中以微观视角解释了共产党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张鹏老师评价说:“这是一本从泥土里、从田地里捞起的书。这个记者不相信所谓的知识分子,所以自己深入农村去做乡土调查。”他指出,这本书赋予我们一个不同于理论论证的全新视角去解释共产党,它切入基层,更加直观,揭示的却是最直接、最基本的答案——共产党相比国民党更懂得迎合普通民众的利益。

随即张老师提问在场同学,当自己身处国外,应当如何面对其他国家的人关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老师与同学就自己的国外经历展开讨论,最后张鹏老师总结道,两个国家公民的交流就是一个随时随地产生的国际关系的“存在”问题,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依据国家文化、国情和观念的不同,重新审视两国之间既成印象和相互批判是否真正成立。

随后张鹏老师介绍了由阿皮亚所著的《世界主义:陌生人世界里的道德规范》一书,并解释说,如果个人交流是日常化的国际关系,即国际关系的“存在”方面,那么国际关系的“虚无”就是国际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哲学研究了。老师对该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和在场听众讨论了书中关于世界“分子化”后对世界公民对他国“陌生人”的“责任”问题,并以一则故事做引申,讨论了一个国家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干涉他人的问题。

在读书会的尾声,张鹏老师谈到,中国现今已经拥有很多大国问题研究领域的专家,但是发展中(亚非)国家研究者较少,而这正是中国今后国际关系研究中应拓展的领域;而在理论研究之外,也需要更多对对象国日常生活方面的细致观察。

读书会结束后是自由提问环节,在场同学与主讲人积极互动。一位来自日语系的同学提出国际关系观察立足点的问题,张鹏老师以《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为例说,观察应该立足于“我”本身,因为任何一部著作首先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但是这样做肯定会有片面的缺点,因此要经过详尽的研究过程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更为全面的观点。还有同学提出了关于中国梦和怎样真正认识自己的国家等问题,张鹏老师都耐心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最后,张鹏老师与各位与会同学合影,在气氛融融的氛围中,博士沙龙静湖读书会落下帷幕,本学期博士沙龙松江校区的活动也全部圆满完成。(周阳雨/文,陈静/图)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