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商道启智养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张宏副社长谈出版业的职业要求
2013年11月20日,上外校友、上海市版权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副编审张宏老师应上研职团的邀请,在虹口校区606会议厅为同学们带来一场精彩的讲座。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关于出版业的职业要求与职业发展”,张老师则独具匠心地拟了一个题目——“文心商道·启智养德”,在他看来,“文心商道”是出版业的追求,而“启智养德”是从事出版行业的职业要求,也是他对同学们的期望。
“今天的讲座就如同一篇论文的撰写,所以我们就按照论文的形式来展开,”张老师如是说,于是他将讲座的内容分为绪论和五个问题,环环相扣,娓娓道来。绪论部分介绍了出版业的现状,目前我国共有580多家出版社,图书414005种,出版业总销售额达到688亿元,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库存有800多亿。但是,正如法兰克福会展上的一篇文章所说,中国出版的图书品种数量世界第一,阅读量却少,国际出版业的重心还是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另外,依托互联网的数字出版、自出版等新兴出版形式也是同学们需要关注的。
何为出版何为书?张老师指出,“出版”的内涵在于内容的复制和传播,宽泛地来看,任何内容在任何媒体上的呈现,都可以看作出版。美国学者提出,书是双螺旋结构,同时具有内容特性和商品特性,这就要求出版人既有内容意识(文心),也具备市场意识(商道),坚持出版业的追求——开启民智,养成民德。
接下来,张宏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出版社的运作情况。近年来,大部分出版社也经历了从事业单位到企业公司的转变,外教社超过三分之二的职工是劳动合同制。出版社的类型非常多,可以按照出版图书类型划分,也可以按照主办单位的性质划分。出版社的职能是设计策划、组织内容以及作者创作,概括来讲就是编辑、印刷和发行。
出版人等同于编辑吗?张宏老师列举孔子编《春秋》、脂砚斋编《红楼梦》,认为编辑一词的原始含义是“顺其次第,编辑简策而成书”。传统编辑的工作内容是文字、内容加工,需要有很强的文字能力、细致认真的品质和奉献精神,要有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修养和一定的选题策划能力。现代编辑岗位在传统的能力基础上,又提出了对市场和营销意识、公共关系能力、新媒体新技术应用等素质的要求。作为一个出版人,就要超越编辑的能力,既要懂专业又要具备成为团队领导的潜质。
谈及出版业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张老师首先讲到好奇心和学习能力、热爱阅读写作、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宽泛的知识面,除了这些大家“意料之中”的品质以外,张老师特别提到“敏锐的信息捕捉能力”。他举莫言作品出版为例,诺奖结果公布之前,出版社就可以掌握电视台转播、颁奖方邀请等信息,提前做好出版准备。另外,具有开阔的视野对于职业发展也是很重要的,发现一个问题能够举一反三,就可以得到很多的问题,寻求更多的解答。
张宏老师认为,上外学子求职出版业具有一定的优势。“上外可以改名为‘上海女子大学’”,张老师幽默地说,女生是否有学语言的优势暂时没有定论,但是语言训练可以培养对文字的敏感性和交流沟通的能力,这点在上外学生身上很突出。另外,掌握外语为拓宽思路、借鉴国外的理念提供了帮助,外语专业的学生对国外的文化和动态更加关注,见识多,视野宽。“外语”品牌是上外学生的优势,但同时也可能带来困惑。首先,现在很多非外语类院校的学生外语能力也很突出,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精益求精,保证专业水平;其次,复合型专业的同学一定要加强外语学习。上外学生处理问题非常细致,但是母语能力较弱,创造性、评判性、逻辑性思维锻炼比较少,对时政关心不足,实践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
目前出版业受到网络等数字技术的冲击,业态正在发生改变,2013年英国有98家纸质出版社倒闭。“但是阅读始终存在,”张老师坚定地说,“无论人类如何发展,内容需求始终存在,对创作和编辑的需求始终存在,出版将始终存在。如果没有出版,世界会丧失很多色彩。”同时张老师也相信,出版的形态充满各种可能。
讲座后同学们针对出版社招聘的硬性要求、简历和面试侧重、采编和编辑的区别、阅读质量等方面提问,张老师一一耐心解答。
张老师的讲述深入浅出,条理清晰,举例生动幽默,作为一位从业多年的前辈,他有着学长般的亲切,回到同学们中间,与大家探讨最关心的话题。讲座的最后,张老师给大家列举了与外语、教育专业对口的出版机构,建议大家关注大型外语学习网站、各类报刊杂志的网络版和国际性板块,并以出版人的身份欢迎同学们加入出版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