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洪华教授做客上外博士沙龙
10月28日晚,第112期博士沙龙在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成功举行。本次沙龙有幸邀请到著名的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门洪华,同时,我校教授武心波作为其多年好友客串主持人。在讲座中,门洪华教授深入浅出,系统介绍了中国软实力的研究热潮和研究意义,剖析了中国软实力的核心概念,指明中国软实力的增进策略,令在座同学受益匪浅。
中国软实力研究的热潮
国家实力研究源远流长,汉斯·摩根索与罗伯特·达尔代表西方强权思想,认为实力就是控制他人心灵和行动,使其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1987年,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问世,时值美国四年一度的总统选举,作者放眼全球,独辟新径,以详实丰富的资料,对16世纪以来各大国的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的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入的分析得出美国必然衰落的结论。
约瑟夫·奈的观点与之扞格不入,他认为美国的价值观为世界接受,具有强大的软实力,因此不会衰落。他指出文化、意识形态和国际制度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
墙里开花墙外香,约瑟夫·奈的观点在当时的美国济窍飘风,却在中国、日本、韩国鼎铛有耳。在中国,软实力的概念一石激起千层浪。王沪宁在《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实力》一文中,率先将软实力概念同实践相结合。这一时期的软实力研究停留在学术层面,以美国软实力研究为重心。
中国软实力研究热潮的真正到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决策者深惟重虑,高瞻远瞩,胡锦涛明确提出,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十七大、十八大报告秉要执本,一再强调文化强国的重要性;在中国学界,以门洪华为代表的学者观往知来,刮摩淬励,积极评估中国软实力,制定中国软实力战略;国外学者密切关注中国发展动态,约书亚·科兰兹克(Joshua Kurlantzick)的《中国的魅力攻势:中国的软实力如何改变世界》是西方第一本研究中国软实力的专著。书中指出,美国知尽能索,中国的魅力攻势已经深刻改变了东南亚的区域秩序乃至世界秩序,损害了美国利益;中国断而敢行,不断扩大对外援助,在世界各地布展孔子学院,积极增强在多边国际制度中的影响力。
研究中国软实力的意义
门教授探本穷源,辞简理博地梳理了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历程。古代中国秉持泱泱上邦的理念,拥有一个自成体系的世界。自16世纪中期以后,中国闭关锁国,抱残守阙,软实力衰落。以治外法权的兴废为标志,1842-1942年是中国的百年屈辱史。1942-1982年,美苏先后侵扰中国核心利益,试图以其自身的模式改造中国,中国最终选择融入世界。1982-2002年:中国改变自己、影响世界,形成新时代的软实力基础。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推动中国全面融入国际社会,此后,中国致力于全面参与国际体系,并于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中国正在改变世界的版图,中国软实力再次引起世界的大力关注。
如今的中国全面崛起,逐渐形成以开放、改革和发展为核心的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9.8%以上的年均增长率,创造了经济史上的奇迹。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发动机、世界贸易发动机,而且正在迅速成长为世界投资发动机。中国在东亚的国际地位也大幅提升。
门教授鞭辟入里地指出,“全面崛起”的概念契合“中国梦”,以政府为主导,开放包容的经济模式瑕瑜互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地区发展不平衡加剧,东西发展程度不啻天渊;政治价值观取代社会价值观,社会内张力明显;物欲横流的社会湮没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门教授认为,大国崛起的一般规律中,观念是先导,文化是积淀,经济是基础,军事是保障,制度是延伸。国际竞争日益表现为战略之争、软实力之争。中国崛起与世界转型并行,和平发展道路设计决定了软实力的战略价值。夯实文化基础,提高软实力,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寻求扩大共同利益,是当前中国迫在眉睫的任务。中国的发展应当顺应天道,摒弃霸道,实现王道。
中国软实力的核心内容
门教授举要删芜,解读中国对软实力的理解与认识,澄清关于中国软实力的误读与争论,阐明中国软实力的核心内容。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程和崛起道路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国软实力的独特内涵。儒、道、兵家不谋同辞地指出德、礼、仁各核心要素的重要性,推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以德服人”、“不战而屈人之兵”。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毛泽东时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邓小平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胡锦涛的“文化强国”战略,中国领导人始终对软实力给予高度重视。
但国内对软实力的定义、评价依然莫衷一是,国外对中国软实力的误读依然存在。门教授认为,中国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包含文化、观念、发展模式、国际制度塑造力、国际形象四方面。其中,文化价值观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任何主导性的文化都不是封闭性的,一个国家的文化要发挥其国际影响力,必然要走向世界,而这种互动必然要求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观念变革扮演着现代化先锋的积极角色,中国自19世纪以后,积极引进外国观念和思想,寻求发展途径;发展模式是一系列带有明显特征的发展战略、制度和理念,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心模式在东亚影响深远;制度创新使一个国家居于国际关系的领导地位并成为他国仿效的对象;国际形象是一个国家昔日所作所为给国际社会留下的印象,世界进入形象制胜时代。
文化、观念、发展模式构成软实力的内在因素,国际形象构成软实力的外在表现,国际制度联结二者,是展示软实力的主渠道。
中国软实力的基本评估
彼得·德鲁克认为,今天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力,而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主流文化之一,具有先天优势。历经波折的中国文化,造就了宽容的文化心态,踏上了文化魅力重现的征程。中国政府秉持和而不同的精神,掀开了东西方文明交融的新篇章。瑕不掩瑜,中国文化建设中的不足依然存在:文化弘扬力度不够;自我否认、妄自菲薄的文化传统根深蒂固;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产业化水平过低,国际竞争力不足;文化安全面临严重威胁,西方文化糟粕正在颠覆中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洪教授指出,强化文化战略地位、重视中国文化特性、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提高文化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推动文化走出去战略是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中华文化应当取精用弘,去芜存菁,兼容并蓄,实现真正的文化复兴。
约翰·奈斯比特认为,解放思想是中国变革与进步的第一支柱。自1840年以来,中国观念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中共中央的执政哲学由“斗争哲学”转变为“建设哲学”,进而在21世纪提出了“和谐哲学” 的纲领。经济主义、制度主义、地区主义、和谐主义是中国观念的显著标签。改革开放是中国观念变革的主线。门教授认为,中国观念变革摆脱了激进,体现出相当的务实色彩,但被动意味犹在,缺少理想性的要素。和谐主义、中国梦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矫正和补足。中国观念变革将体现出更加开放、更加中国化的趋势。
选择适合国情、世情的发展模式关乎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成败。主要大国普遍重视发展模式,无论是古代的中国、近代的英国还是现代的苏联和美国,均曾以其模式创新领一时之风骚。中国领导人对发展模式的探索经历了传统发展战略、转型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战略,由经济独轮车逐步发展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四轮驱动。中国没有像“依附论”那样与世界政治经济秩序脱钩发展,没有像“华盛顿共识”那样全盘西化,也没有像“休克疗法”那样激进变革,而是实行了渐进式改革开放,建立了富有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门教授指出,中国发展模式在国际上毁誉参半,有的奉其为圭臬,有的视其为威胁。
国际制度是参与国维护、拓展利益的重要战略路径。19世纪以前,中国是“天朝上国”,国际制度对中国影响不大。19世纪中期,西方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的梦想,中国的世界转变为世界的中国,中国由国际体系的局外者转变为局内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人用生命、努力坚实地迎来重要地位,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策略,成为国际制度的挑战者,1971年10月恢复联合国席位后,摇摆于国际制度局外者与局内者之间,70年代末,中国从一个坚持自给自足的社会主义国家转变为国际经济组织援助的迫切寻求者,在国际制度中的作为依然是被动的,1992年以来中国将国际制度视为加强自身战略地位的重要途径,对国际制度的塑造能力不断提高,成为东亚地区制度的积极建设者。门教授认为,中国尚缺乏将巨大的物质财富转化为国际影响力的有效手段,加大对国际制度的投入势在必然,自2003年开始,财政部、国际司要求增长联合国会费,以彰显国际责任。
国际形象攸关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与拓展。中国曾经忽视国际形象建构,在改革初期以其神秘、不可捉摸被称作尼斯湖怪兽。随着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加快,中国国际形象有所改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开始着力塑造一个负责任、建设性、可预期的国际形象:中国强调与他国的共同利益,表明其促进世界发展的责任感;改变被动受援的形象,迅速向积极的对外援助国身份转变;采取实际行动,积极处理亚洲金融危机、朝核问题,参与建立地区组织、安全对话机制。门教授认为,中国迎来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惟有国内和谐,才有和谐世界、和谐东亚。
中国软实力的增进策略
中国在明确了国内定位与世界定位后,确定了全面融入,变革自己,塑造世界的战略选择。首先,强调硬实力的基础性作用,加强硬实力的投射能力;其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之成为观念、发展模式、国际制度和国际形象的直接推动力;再者,优化、完善中国发展模式,强化国际制度的参与能力;最后,以国内形象建设促进中国国际形象的进一步改善。
讲座的最后,门洪华教授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结,指出中国只有将软实力和硬实力相结合,才能成为被世界认可的大国。门教授的讲授精彩生动,详实之中不乏诙谐,赢得了在座师生的阵阵掌声,正如武心波教授所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相信本次讲座,定能让硕博士生们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开拓全球视野,为增强中国软实力做出自己的贡献。(上外博士沙龙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