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类型学与汉日语言对比研究
——记第110期上外博士沙龙
2013年10月22日,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盛文忠老师,王晓华老师作客第110期上外博士沙龙,并为在场的硕博士研究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其间,盛文忠老师和王晓华老师与硕博士研究生互动良多,相互交流切磋,碰撞出不少思想的火花。
盛文忠老师和王晓华老师围绕着语言类型学和对比语言学相结合——目前语言学研究的前沿课题,认为其能加深对本专业语言特点的认识(例如日语),发现以往在单一语言研究中不易发现的语言现象,带领学生更好地去认识本专业语言的本质特征,并对语言的共性和个性进行更为合理的类型学解释。
【导师篇】
盛文忠,北京大学日语语言文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语言文学博士后,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日中对比语言学会中国分会常务理事兼华东地区负责人、汉日对比语言学会理事。盛文忠副教授的研究方向为日语语言学、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语言类型学。他曾主持上海市重点项目1项、校级项目2项;参与省部级项目7项,含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刊物13篇,论文先后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学会奖1项、校级奖4项。
王晓华,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语言文学博士,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讲师。王晓华老师的研究方向为中日对比语言学、日语语言学、语言类型学,迄今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或参与各级科研项目7项。
【讲座篇】
盛文忠副教授首先带来了一场题为“语言类型学和汉日语言对比研究”的讲座。语言类型学在选题、取材、比较、归纳、表述、解释等各个层面有着自己独特、严密、科学的方法特征。盛文忠老师从以上各层面介绍了语言类型学,并结合所研究的领域,介绍了汉日语言对比研究。
盛文忠老师从自己所从事的类型学和汉日语言对比研究中提炼出大量数据,绘制七个表格,使得抽象的语言类型学研究更加具体客观。这七个表格内容分别涉及:小句基本成分语(VO/OV)与其它语序参项的相关性;附置词的类型与其它语序参项的相关性;SVO/SOV语言与关系从句的位置的相关性;小句基本成分语序统计表;汉语和日语的语序和谐性;汉日语数量词语序;汉日语主要语法参项对比。
除此之外,盛老师针对日常日语学习和日语交流中经常会犯的一些错误,还提出了日语的主要语法特点,供学生参考,以避免日语使用错误。盛老师认为,日语的主要语法特点包括,使用授受动词和助动词;较多使用名词谓语句;较多使用自动词,较少使用他动词(なる/する);较多使用被动句,较少使用使动句;经常省略主语;多使用连体修饰成分(定语);多使用形式名词;敬语体系发达 。
接下来王晓华老师以“语言类型学与(中日/日汉)对比语言学”为主题的讲座,主要解释了两个问题:首先,(日汉)对比研究为什么要借鉴类型学理论;其次,类型学又为什么需要对比语言学?王晓华老师围绕着句子的主观态度领域的类型学和日汉对比研究,向在座的师生讲解了在情态、语气领域的语言类型学研究以及日汉对比研究的最新进展。
针对对比研究为什么要借鉴类型学理论的问题,王晓华老师认为,无论是为了适应建立对比平台的需要,还是符合单一语言深入研究的需要,亦或是满足国际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对比研究都需要借鉴类型学理论。王老师举出了“语气”和“情态”的概念在印欧语、日语和汉语中的具体所指和历史演变,指出要解决在句子的主观态度领域中的基本概念不清、体系不明、术语纷争的现状,需要通过类型学的跨语言视角,具体分析情态、语气在不同语言中的共性和特殊性,并以此为基础解决日语和汉语的主观态度体系架构的问题,找出日语和汉语的情态系统的相似和差异。
针对类型学为什么需要对比语言学的问题,王晓华老师举出了日汉情态共现语序的例子,通过有趣的语言现象分析了汉日情态共现的差异和类型学共性,认为对比研究对于具有跨语言可比性的两种或多种语言之间的差异的充分而深刻的语言描写,为类型学的跨语言共性研究提供语言范本。王晓华老师与在场的年轻学子们一起讨论不同语言的共性和个性,用自己在日语语言研究中积累的经验和心得体会,为学生们分析了类型学与对比研究的结合给语言研究带来的改变。
【互动篇】
在盛文忠老师和王晓华老师长达1个半小时的讲座后,进入了学生提问环节。“认知语言学的主观性和Modality有什么共性和差异”;“程度副词有Modality的用法,如何更好的解决日语程度副词研究的问题”;“借鉴日语研究的经验,如何去区分汉语中的自动词和他动词”;“关于盛老师得出结论的理论解释,是通过认知语言学理论去解释,还是采用功能语言学层面的理论来进行的解释”,在场的硕博学生不断发问,盛老师和王老师都给予了耐心严谨的解答,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让学生们获益良多,频频点头。
讲座已经接近尾声,但在场学生还意犹未尽,留在教室与盛文忠老师和王晓华老师讨论语言学领域,语言类型学研究和对比语言学领域的专业性问题。虽然各位博士生与盛文忠和王晓华老师的学术专业背景不尽相同,却不影响他们之间思想的碰撞。师生之间各抒己见,努力试图通过将语言类型学和对比语言学的理论相结合来分析和解释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更好地揭示语言共性,再以语言共性为背景更透彻地揭示语言具体的个性。
讲座中盛文忠老师和王晓华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优雅的讲课方式,严谨细致的回答都让在场的硕博学生深深折服。学生们专业性的高水平的提问也给老师正在进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想法,一场师生互有收获的讲座,睿智精彩。结束后王晓华老师说,“相比较英语研究,日语研究无论规模还是水平,都尚不能及,希望有更多这样的讲座能汇聚不同领域的研究的学者,相互探讨,互相进步”。(上外博士沙龙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