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7日晚,上海外国语大学第十三届研究生学术文化节系列讲座之“翻译记忆·机器翻译·语料库——翻译技术面面观”在松江校区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传媒学院的王正副教授,与我校师生交流探讨新时期的机器翻译与翻译记忆。王正副教授是国内外语界较早从事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的学者之一,长期从事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教学、语料库翻译学相关研究,现为中国翻译家协会专家会员,国际翻译家联盟((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Traducteurs)标准委员会委员。 王老师首先简单介绍了计算机翻译技术的概况,并结合《2012年全球自由译者的行业报告》中提高翻译效率的趋势告诉同学们,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在现今翻译领域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紧接着,王老师以翻译技术的发展历程为出发点讲解了机器翻译和翻译记忆。在翻译技术的产生和使用方面,王老师解释了人助机译和机助人译的区别。机助人译以人为主体,由电脑提供翻译提示;人助机译中人的主体性减弱,主要包括译前编辑、机器翻译和译后编辑。接着王老师从语言学的范式转换角度,简单回顾了机器翻译的发展历程,上世纪五十年代美苏冷战带来大量资源情报的需要,导致了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的出现。而翻译记忆基本概念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左右产生,九十年代以后开始走向实用化、商业化。与此相应,基于语料库的机器翻译也得到了发展,通过王老师展示的机器翻译金字塔,使同学们对机器翻译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历史悠久,但建设周期长,规则库复杂。而蓬勃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使得基于语料库的机器翻译在近年来脱颖而出,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规则加统计的混合策略成为未来机器翻译发展的趋势之一。 关于机器翻译的运用,王老师介绍了结合云识别技术机器翻译方法形成的语音翻译。王老师为大家播放了微软近日发布的一个视频,视频显示机器可以根据演讲人的语音自动识别为英文并同步翻译为中文输出,实现了类似口译的翻译效果。此外,王老师还为大家讲述了一对美国夫妇通过google机器翻译实现与一个只会打汉字的中国女孩的邮件交流,并成功收养孩子的故事。同时,王老师还介绍了基于云服务的翻译记忆、支持移动终端的翻译、网络共享翻译记忆和术语库、众包合作翻译等新兴翻译记忆系统的其他功能。通过展示CNKI学术助手的问题,同学们了解到用互联网作为语料库的一些弊端。同时借助王老师对机器翻译和翻译记忆相关原理和实现方法的讲解,二者的区别和整合趋势也展露无遗。 那么机器翻译可以代替人工翻译吗?王老师首先通过讲解人工智能,结合苹果手机的Siri、清华图书馆的“小图”和人人网上的“小黄鸡”等智能语音人机交互系统使在场同学们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王老师给出了著名的“中文房间悖论”,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阐明了“理解是翻译的关键,机器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代替人脑”的道理。 最后,王老师介绍了翻译技术的未来趋势,介绍了翻译记忆的共享、行业专业语料库的建立和机器翻译评分系统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并提出了自己对翻译技术的发展为翻译教学和人才培养启示的看法。王正老师在讲座的最后认真详细地解答了同学们关于翻译技术的各种问题,并鼓励在场的同学们要“抓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朝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继续努力。 王正老师通过丰富的数据和实例为在场的同学们介绍讲解了翻译技术的发展历程、机器翻译的运用、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的辩证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王老师幽默的话语和渊博的知识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同学通往新时期翻译技术的智慧之门,令在场的同学收获颇丰。(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