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处不围城,厚积薄发才是真——记“老友记”访谈之外交官专场

发布时间:2013-01-08浏览次数:1561

人生何处不围城,厚积薄发才是真

——记“老友记”访谈之外交官专场

他,热爱运动,文武双全;他,曾是研会主席,上外风云人物;他,过五关斩六将,进入了外交部;他,就是上外10届博士毕业生——沈明春,现任外交部三秘,并将一如既往地在外交官道路上不断前进。2012年12月30日14:00,温馨的Central Park——图书馆606室里座无虚席,大家都在期待着一睹这位外交官的风采,聆听他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外交官生涯!

沈学长一坐下来,当被主持人问起对上外最深刻的印象,他动情地回答:像家的氛围,回来也像回家。面对下面一双双期待的眼睛,学长叮嘱大家一定要认清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区别,虽然二者都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阶段,但是,本科生重在打基础,研究生则继续为入世做准备,研究生一定要确立自己的目标,做到一旦确立目标就坚定不移地着手积累。接下来,学长和大家一起分享了自己从选择外交官职业,到着手备战,再到进入外交部之后自己的认识转变过程,可谓是字字珠玑,凝练了他独特的人生智慧,展现了一个逐梦者的人生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学长讲,自己是1999年的时候有了报考外交部的想法,引发点是当时的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在自己的心里激起了共鸣,让自己有了参与到大历史中并贡献一份力量的冲动。学长说本科学英语,硕士学外交,博士学国际关系。他坦言:当你有梦想的时候,你需要把自己设定成这个角色,边前进边自省,一直朝这个目标努力。可谓是十年磨一剑吧!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学长告诉大家,当年确立了目标以后,他准备考试的时间并不长,大概从2010年9月开始准备,持续了三个月。备考短暂但是集中投入。

当被问及考试时的心情,学长回忆说:行测考试的时候心里很紧张,题目多时间短,努力保持镇定完成了考试。复试的时候,印象深刻的是英语口试分三个部分,首先是针对某一个问题谈谈看法,他谈的是世博会;其次是考官针对考生的回答展开交流;然后是现场试译。最后的面试更像是一场武林大会:六七个资深的外交官坐在考生面前,主考官问六七个问题,问题涉及对外交官职业的看法和规划、如何看待外派、自身特长等,还有对面试者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的考察——学长被问及假如使领馆组织的活动出现了一个披露,将如何弥补。

那么这些问题究竟应该怎么回答呢?面对大家的疑惑,学长坦诚地说:没有包治百病的良方,每个人的回答都可以不同,并无标准答案,关键在于平常的积累。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那么实现自己梦想之后,有没有体会到梦想和现实的区别呢?面对主持人的这一问题,学长略一沉思,认真地回答说:职业其实和围城一样,有好的地方就一定会有不好的地方,正像阳光的背面必然是阴影。既然是自己追求的地方,无论身处何境都要踏踏实实地工作。比如利比亚撤侨的时候,在真正有任务的时候,即使那些高级领导也要加班,并且要在在艰苦的环境中工作。

预期中外交官职业承载了你怎样的期待?进去之后你又面临了怎样的现实呢?面对这一问题,学长坦言:进入这个行业之前,我想外交工作可以让我接触到一些偶像,可以去一些重大场合,参与一些历史事件的进程之中;当了外交官,世界各处走走看看,阅历丰富;外交官这个职业很特殊,是公务员的一类又是单独的一个职业。进去之后我发现这个工作很有挑战:你面对的问题常常超出你的设想范围,而你又必须要解决。但是无论是理想还是现实,最重要的一点自始至终没有改变——通过这份工作,你可以给国家和人民留下一些财富。责任越大,挑战越大。

“人生何处不围城,厚积薄发才是真!”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学长分享感触:理想的实现只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外交工作让自己的生活时时处处面临挑战,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不仅积极参加外交部准备的充实丰富的培训,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积累。谈及这一点,学长笑着告诉大家,自己最近读了基辛格的《论中国》。身为前辈校友,学长鼓励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尤其是国关史、外交史等,他还向大家推荐了钱其琛、唐家璇的回忆录,基辛格的《大外交》等相关书籍。

短短两小时的老友访谈,道不完的是经验,谈不尽的是人生。曲终人未散,许多同学仍然围在学长身边提出自己的问题,期待着自己心中的好奇和疑问可以被一一解开。希望学长在外交道路上越走越远,也希望心怀外交梦想的上外人都可以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18号19:00图书馆606室“老友记”之教师专场,我们不见不散!

上研职团(高盼)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