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师生参加第五届“浦江创新论坛”之“未来(科学)论坛”
11月3日下午,“以科技改变世界”为主题的第五届“浦江创新论坛”之“未来(科学)论坛”在上海科技馆召开。我校青年教师李君丽、冯桂尔,博士研究生张鹏、闵捷,硕士研究生赵美静、冯丹萍、王安琪、石林等8名师生,作为学校代表团成员,应邀参加了此次论坛。
“浦江创新论坛”是由国家科学技术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创设于2008年。论坛以“创新”为主题,坚持国际视野、国家需求,服务自主创新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是致力于搭建创新发展交流平台、先进理念传播平台、学界思想争锋平台、官产学研互动平台和最新政策发布平台的高层次国际论坛。
当天下午的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文军主持。美国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总统科学顾问、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美国医学院院士Leroy Hood,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研究员王渝生,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首任执行所长Andreas Dress,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穆荣平,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Anders Lindquist以及科学松鼠会创始人姬十三等先后做了主题演讲。
五位嘉宾在演讲中根据自己长期的研究实践对未来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推断。Leroy Hoods院士以医学在未来的发展为例,认为未来科学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但面临着复杂性的挑战,而系统科学的研究正是对复杂性挑战的突破。Anders Lindquist院士在Hood院士的基础上提出数学是系统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并推断系统和信息科学不会被计算机取代。两位中国嘉宾从不同角度对未来提出了自己的未来科学的简介,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的王渝生研究员通过对科学历史的回顾,认为当今人类在科学、技术、产业领域都有着重大突破的可能性,而中国也有机会在这次科技突破中把握主动;穆荣平研究员长期从事国家科技政策的研究,他在对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中国要想在未来科学中占据更为重要之地位依然面临着很多挑战,但正是这多种可能性的现实使得中国科技政策的研究需要显得更为迫切,他同时从政策研究者的角度对未来发展做出了自己的推断,他认为未来发展最核心的要素是可计算。
演讲结束后,参加论坛的师生和五位嘉宾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大家围绕科学与技术的界限、网络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关系、系统科学的进展是否能改变实验中变量控制的现状,以及如何将科学语言与大众沟通等话题进行了探讨。在讨论中,五位嘉宾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解答,并认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和社会的互动,王渝生研究员更是告诉大家,科学在未来是会占据重要的位置,但不要因此迷信在西方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代自然科学,科学依然有其局限性。
通过参加此次“浦江创新论坛”之“未来(科学)论坛”,增进了我校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对自然科学的了解,同时,大家也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有了新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