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离科学还有多远?

发布时间:2012-10-25浏览次数:360

中国社会科学,离科学还有多远?

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和研究生部合办的讲座“中国社会科学,离科学还有多远?”于10月22日晚18:30在上外虹口校区图书馆606报告厅拉开了帷幕。此次讲座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乔晓春教授主讲,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武心波教授主持。讲座现场座无虚席,尽管走道增加了许多临时座椅,还是有很多同学站着听完了乔晓春教授全程精彩的讲演。

武心波教授首先做了简短的开场:本次讲座主题“中国社会科学,离科学还有多远?”具有明显的解构性和批判性,而这种批判性却是我们中国学生,甚至老师所缺少的学术精神。这一课题本来是在党校学习上的一个小组讨论的内容,虽然仅有十分钟,却引发强烈的反响。它颠覆了人们对社会科学的传统认识,引起学术界新一轮的反思。

然后乔教授就“科学”的定义、中国社会科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和引起的后果等问题一一给以阐释。他首先确证:同自然科学一样,社会科学也是科学!但是中国的社会科学却做得不像一门科学,人们也看不起社会科学家,不重视社会科学。原因何在?因为中国社会科学在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上存在大量不科学的地方,人们认为社会科学家没有学问。

在中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同。与自然科学不同,中国在社会科学领域没有设立“院士”,而国际上很多国家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都有院士,近年来,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另人费解的是:很长时间以来很多人,包括社会科学家经常强调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不一样的,似乎社会科学家更乐于把自己做的工作跟“科学”分开。那么科学是什么?

科学的特点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方法为手段,让事实说话,让数据说话,而不是研究者自己说话,研究者只是事实的收集、整理、组织、分析者,不应该是事实的承载者,他本身的经历和感受不能作为一般事实。【Science is a systematic method of explaining empirical phenomena. Empirical means observable and measurable. Phenomena are fact, things that exist naturally.” (Ritchey, 2000)

明确了科学的概念后,回头再检视中国的社会科学是怎样做研究的,有没有遵循科学的方法?事实是没有。乔教授进而指出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些奇怪现象:专业的转换或跨越很容易实现;研究者倾向于靠个人经历、判断、感受来下结论,而不是做文献研究和数据分析;知名学者通常并不具备很深的专业功底和水平,因为“知名”通常是由政府和媒体来确认的。

为什么中国的社会科学容易做得不科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科学研究主体和客体的混淆。研究者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研究者又是被研究者(自然科学不会),从而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作为一般结论,并推广到一般人群,并依此来下结论。正是由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是以人为中心,加之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社会科学研究从本质上说比自然科学更困难,在科学性的把握上比自然科学也更不容易。由于研究者没有把握社会科学的特点,导致了社会科学的低水平重复,缺乏继承性和积累性,也就对学术研究没有贡献。同时由于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不用数据,不懂数据分析方法,所以看不懂国外的学术论文,无法与国外交流,从而使中国的社会科学与国外学界处于隔离和封闭状态。如此,中国将如何构建世界一流大学?又如何让社会科学“走出去”?

最后,乔教授总结道:我们用的是“中国功夫”,而外国人用的是“现代武器”,可见中国社会科学与国外学界的差距。中国的社会科学教育要尽快改变目前的现状,必须用数据说话,必须知道如何让数据说话,要教学生学习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方法,做规范的研究。

原本两个半小时的讨论扩展到三个多小时,同学们依然意犹未尽,踊跃提问。乔教授对提问者的问题作简短回答之后,还留下来和同学们继续交流。乔教授的讲演严肃中蕴藏风趣,幽默中透着犀利,带给上外学子们一场思想盛宴。

为了推动中国社会科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研究,北京大学从2006年开始每年7-8月份面向全国举办“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暑期课程班”(详见http://www.rmss.net.cn)。(上外博士沙龙,刘金凤)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