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复旦大学胡令远教授来我校讲学

发布时间:2012-09-24浏览次数:1331

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复旦大学胡令远教授来我校讲学

2012年9月20日晚,我校特邀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胡令远教授在松江校区图文信息中心东厅做了一场题为“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的专题讲座。讲座由研究生部副主任张绍铎老师主持。松江校区12级全体研究生党员以及各班级同学代表聆听了此次讲座。

胡令远教授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向大家介绍了钓鱼岛问题的由来,并阐明了中国对钓鱼岛主权的历史记载和法理依据。首先,根据国际法,主权的判别依据包括“先发现,先命名”和“实际管辖”。钓鱼岛由中国最早发现和命名有史可靠,中国不仅在明朝永乐年间的《顺风相送》中开始使用钓鱼岛一词,而且在明清两朝都对其实施有效管理。因此,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随后,胡教授对由近日的“购岛闹剧”引发的中日关系“冰点”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讲解。他指出,近期钓鱼岛争端的直接导火索在于日本执政党“选举外交”的政治手腕。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国内民主党和自民党近期将举行两场大选,候选人们为了一己私利“绑架”了中日关系。而日本挑起这一争端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想对钓鱼岛持有“法理实效控制”,为以后的中日关于钓鱼岛的领土争端协商铺路。面对日本肆意侵犯我国主权的行为,中国将从法理、经济和军事这三个主要方面对其进行反制与理性对处。

胡教授分析认为,中日关系目前虽然紧张,但仍在可控范围之内。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也会遵循“钟摆效应”的规律——冲突可能会再升级,但不会失控。同时,他也给同学们分析了钓鱼岛的价值所在,强调了其经济价值和军事价值。最后,胡教授关于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特别做出了几点思考。第一,中日关系具有特殊性,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夹杂着复杂的民族情感。第二,战后中日的发展是有所依存的,中日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第三,中日关系中美国的因素不可小觑。各国应该采用“新思维”,摒弃“零合思维”,相互磨合,才能实现世界的和平发展。

在胡教授精彩绝伦讲座结束以后,随即进入现场互动环节,同学们纷纷踊跃举手向胡教授提问。提问内容涉及中国崛起后的外交角色,美国对于钓鱼岛事件的态度以及中日钓鱼岛事件的结局预测等,现场气氛活跃,掌声阵阵。

在一个多小时的讲座中,胡令远教授以幽默诙谐,浅显易懂的方式分析解读了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他特别指出同学们应该全面看待中日关系,理性对待。作为当代的青年学生,我们义不容辞、匹夫有责,应当持有战略眼光理性看待中日关系,为世界的和平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文/ 朱林、孙月婷)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