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守学术规范,坚持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
——记我校研究生代表参加上海市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
又是一度金秋,恰逢学期伊始。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携手举办的“上海市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 于2012年9月12日下午14点,在同济大学大礼堂隆重召开。由上海市科协主席陈凯先院士主持,盛情邀请了蜚声国内外的院士顾玉东、王恩多、褚君浩,为上海高校青年教师代表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大表共2800余人,呈上了异彩纷呈的学术报告。我校按照分配到的代表名额,派出了由新进教师代表、一二年级博士生代表和二年级硕士生代表共50人参加宣讲活动。我校张峰副校长也应邀出席此场报告会。
报告会在陈凯先院士的致辞中开幕。举办此次活动,意在贯彻落实中国科协、教育部《关于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的通知》精神,加强上海地区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市科协和市教委决定联合对研究生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陈凯先院士,提出了三点希望“希望广大研究生能够增强历史使命感、培养忘我奉献的精神;希望广大研究生从我做起,营造优良的学风;希望广大研究生加强学习老传统,秉承传统文化精神”。之后,顾玉东、王恩多、褚君浩三位科学院院士依次呈现精彩的学术报告。
随着雷鸣般地掌声,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顾玉东做了题为《为国奉献,从我做起————学习白求恩走又红又专的道路》的报告。顾院士语重心长地娓娓道来亲身经历,让听者感悟科研精神的光芒。幼时患病经历,忘我服务的医生,激发了他,立志学习、认真科研的目标。研究生毕业之际,顾院士以国家、人民的需要为先,选择了手外科医生的职业。他无数次的重复试验,躬于行、严于己、虔心治学、攀登医学高峰。时刻铭记“医学中的失败是难得机遇,是创新的摇篮”的道理,视病人为亲人,坚信医生的成长乃是病人痛苦、鲜血乃至生命的奉献。顾院士认为重复是创新的阶梯,鼓励注意重复中的创新。顾院士生动地讲述了国际友人白求恩医生的感人故事,其精神可歌可泣。顾院士认为“将病人的痛苦视为己痛,是一个合格的医生,将病人的痛苦变为欢乐,才是一个真正的医生;为了病人贡献爱心、精力、时间、生命,才是一个高尚的医生。贡献是崇高的职业,懂得贡献,才是一个高尚的人。”医学呼唤贡献,其他学科亦然。铭记贡献精神,方可有所作为。
之后,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多恩院士,呈现了《研究生是我人生的重要阶段》的精彩报告。报告中,王院士通过今夕对比,认为国家是科学研究重要的保障,国家进步,个人才能进步,当下科研条件,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总结了“科学研究三部曲”——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研究。虔心科研,要明晓科学研究之内涵——探索自然现象、研究科研规律、解决未解问题。立志科研,需目标明确,人生亦如此。躬行科研,需明晓自己与事业的关系。践行科研,需摆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要善己利人,敬尊怜弱,宠辱不惊、淡泊明志,达云卷云舒之境。创造辉煌科研,需秉承拳拳诚信之风、呼唤强烈责任之心、亦需与兴趣相投。科学乃发现,技术是发明,二者关系亦如鱼与水也。科学研究,要勤学、善思、好问,亦须不怕失败、不怕吃苦之精神。个人基因是唯一的,生命亦如此,享受生命,亦需追求生命的意义——在于攀登。人生如书,王院士希望,广大研究生谱出最美的研究生之章。
最后,中国科学院院士、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褚君浩,呈现了《培养科学精神,实现创新跨越》为主题的精彩报告。报告围绕“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的特点”、“求实渐进、实现创新跨越”、“修身养性,培养科学精神”三个主题,循序渐进地展开。褚院士旁征博引,世界顶尖科学家,论证了青年时期的科技工作最富创造力。科学研究,需要修身养性,才可成就一方沃土。褚院士建议莘莘学子“多读一点优良文化传统的书,多读一点科学家奋斗史的书,多读一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书”,自觉抵制网络诱惑、不良学术风气,树立雄心壮志,淘虑万千辛苦,才能吹进狂沙捡到金。褚院士以习武三重境为喻,论述了科学研究的三层次,需经取得科学研究结果、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塑造金子般的科学研究心灵。培养科学精神,实现创新跨越,褚院士呼吁莘莘学子,勤奋踏实、渐进积累,才可有所作为。
值风华正茂之年的我校学子,应发挥外语特长,专业特色,培养国际视野;自觉弘扬科学道德,学术诚信之风,勇攀科学高峰;也应脚踏实地、严谨自律、潜心治学;更应怀雄心壮志,披荆斩棘,自觉做到“研精思远、究微践行”,成就一方沃土。(文:李博文、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