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证方法理解古典文本,在中日文学中对比日儒佛三者关系
日本文化经济学院陆晚霞老师做客第70期博士沙龙
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追溯到古代,两国在语言文化上有着怎样的联系,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思想是在日本古代文学中如何被体现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走进了5月15日举办的第70期上外博士沙龙,听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的陆晚霞老师向我们娓娓道来。
陆老师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和东京大学,在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的专业为日本古典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按时代分是以古代中世(平安时期、镰仓时期)为主;按文体分,以散文(随笔杂记、各类说话、佛教说话)为主。“当时所属研究室称‘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室’,研究方法比较明确,为中日比较研究的一种,在日本通称为‘和汉比较研究’。”陆老师说到。据陆老师介绍,该研究室的研究对象主要限定在日本和中国的文学比较方面,研究内容倾向于古代,但也包括现代。
接着,陆老师以世界上最古老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为引子,指出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对作者紫式部的影响,以及如何扎根于其创作中。 随后又列举了《徒然草》(有243个独立章段构成的随笔集)中的例子,对其中的老庄思想、禅思想进行了实证分析。
在《徒然草》第217段中,大福长者(有钱人)曾就致富心得归纳了六点。其一、不作人生无常之想,多思世间常住。其二、不拿有限的财产来满足自己所有的心愿欲望。第三、视金钱若神明,不滥用。第四、即便受人之辱,不现怒色恨意,唯冷静处之。第五、诚实守约。第六、不事宴饮声色,不饰居所,虽所愿不成,而心常安乐。陆老师说到,“这六条最后的结论‘大欲似无欲’是仿照《老子》三十九章的“至誉无誉”的改写,两者的逻辑构造是一脉相通的,作品是对老庄典籍的直接吸收和利用。”而在《徒然草》和禅宗灯史《景德传灯录》的图画比较中,陆老师认为,《景德传灯录》为《徒然草》提供了现成的背景文本。
除了直接吸收和利用之外,日本文学在接受中国文学、思想文化时体现出来的间接性、重层性,也需在作考证时留意。以《沙石集》中的一段为例,“古人云:‘以铜为镜正衣冠,以人为镜知得失,以古为镜知兴废,以心为镜悲万法’,此处所引最初见于《旧唐书魏征传》,是唐太宗痛悼忠臣魏征的话语。而《沙石集》直接援用的当是永明延寿《宗镜录》的内容。说明《沙石集》中貌似出自儒家、道家著作的典故未必直接依据原著,还有很大部分是基于《宗镜录》等二次资料的。”陆老师补充到。
而有些日本的文学作品,由于建立在文学传承的脉络上,受到先行作品的重层性影响,因此研究者若考证作品中某些话语的出典,是没有唯一答案的。这尤以日本出家遁世者鸭长明的《方丈记》最为典型。该作品记述了作者在京都附近的日野山中隐居的生活状况和心境。其中有言,“如今,吾有僻静之蜗居,草庵一隅,兀自爱之。”相比之下,中国西晋潘岳有《闲居赋》;东晋陶渊明有“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中唐白居易有“陶云爱吾庐、吾亦爱吾屋”。受陶渊明以及白居易的影响,日本平安时期的官僚文人庆滋保胤在作品中流露出二者的影子。作为平安末期到中世镰仓初期(13世纪)文人的鸭长明,他深受上自陶渊明等六朝文学下至保胤等平安当代文人的影响,因此写下传世名文《方丈记》也不足为怪了。
陆老师尊崇以文本事实说话,坚持简单朴素的实证研究方法。“要站在古人的立场上去理解文本,避免以现代人的眼光解读古典”,是陆老师对古典研究者的告诫。“实证研究对于古典文学,特别是更加正确地理解文意,更加正确地作注,以及弄清文学的传承路径,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因这种方法对掌握的知识量要求很大,所以研究者们可以利用如今古代文献的电子版、电子资料库,如《四库全书》和《大藏经》等,去扩充知识。同时不要受学术分类的拘束,而要培养更有弹性的思考能力去进行跨学科的研究。”陆老师最后叮嘱大家。
讲座结束后,大家与陆老师进行了亲切的讨论和交流。同学们纷纷表示对“日本古代文学和中国传统思想”的实证研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上外博士沙龙自2009年10月举办以来,至今已举办70期,在以“研精思远、究微践行”的核心理念指导下,形成了“海上争鸣”、“求学路上”、“我与主编”、“走近大家”等重深度、重研讨、重风格的系列沙龙。这里有火花四射的热情,也有心细如尘的平静。期待更多的青年学者、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关注上外博士沙龙,关注思想和学术的交锋。(上外博士沙龙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