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之旅感念之旅
——记2011级1支部“访鲁迅纪念馆”活动
阳光明媚的五月,正是生机盎然的季节。5月18日,2011级1支部的党员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踏上了寻访鲁迅先生纪念馆的旅程,大家希望借由这次参观活动,进一步加深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同时全面了解鲁迅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来表达我们对这位伟人的缅怀和敬仰之情。
中午12点,同学们在学校门前集合,一同乘坐地铁前往。经过了近两个小时的车程后,我们顺利到达了位于鲁迅公园内的上海鲁迅纪念馆。这座纪念馆建立于1951年,是一栋具有鲁迅故乡绍兴民居风格的建筑,正门处“鲁迅纪念馆”五个有力的大字正是周恩来总理题写的馆名。跨进涂有桐油的传统木扇门,竹林青草,塑像,停靠在一边的乌篷船,无不让我们感到亲切,不禁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以及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浮想联翩中步入纪念馆,馆内共有两层,一层建有“朝华文库”,“树人堂”学术报告厅,“奔流艺苑”展厅等等。我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详细参观了位于二楼的鲁迅生平陈列厅。在这里,我们观看了记录鲁迅先生人生抉择的纪录片“生命之路”,通过“首在立人”,“画出国人的魂灵”,“保存者,建设者,开拓者”和“精神界之战士”几大主题展区,重温了先生坎坷而伟大的一生,同学们时时为先生不屈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而感动感慨。
毛泽东主席曾评价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鲁迅先生18岁离开家乡,独自求学,为了民族的复兴,毅然弃医从文,以笔杆作为最坚韧的刀枪,旨在唤醒沉睡的国民。鲁迅先生一生创作600余万字,作品包括杂文,小说,散文,评论和翻译作品等。站在纪念馆的四面直入天花板的书墙前,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这位伟人对国家,对人民,对文化的深切思考。他忽然变得亲切又具体,从“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与瞿秋白先生之间的患难友情;“中国该何去何从?”“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们听到了他忧虑的呐喊,也体会到了他坚定的心;“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们感受到了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革命精神。正是有了这样民族的脊梁,我们的国家才能最终冲破黑暗,走向光明。
结束了两个多小时的参观后,同学们感慨颇多。这次的参观虽然简短,但我们每一个人无不经历了一场心灵之旅。即使在今天,鲁迅先生那伟大的精神和人格,依然能够温暖并照亮我们的心灵,启迪我们思考。通过这场缅怀伟人之旅,1支部的每一位党员同学在感慨的同时也开始思考,作为一名党员,把鲁迅先生这样崇高的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我们需要学习和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文/李轶欧 图/李轶欧 尹瑞华 )